放下手机,发发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19年12月7日傍晚,我拄着胳膊对着西面的窗户发呆,远处工地的塔吊静静矗立,蓝色的天空,静穆像一副水粉画。同事都在玩手机,我喜欢此时让思维漫游,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突然,天空出现了银色的“龙云”,我大叫:“看啊!看啊!”沉浸手机的同事们被我的一惊一乍吓了一跳,接着被天上的“龙云”惊呆,“哇塞,太美了”。

晚上有新闻说,16点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龙云”是一箭六星带来火箭尾迹云“奇观”。

我太幸运了,若我当时玩手机,肯定要错过这难得的尾迹云,感谢放下手机的彼时彼刻,感谢发呆的彼时彼刻。

2017年到2019年,我明显的变化是从手机里适度抽离。

每次登录QQ空间,都会弹出三年前的“说说”内容,大都是“游戏又输了”“斗地主都挽救不了我的失眠”“网友聊了一天,累死了”“我现在唯一离不开的是手机和吃饭”……每天的动态都是围绕手机,手机是我的“亲密爱人”,我已经离不开手机了。

可是孩子上学后,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好,老师让严格控制孩子手机,杜绝孩子看短视频,家长要以身作则。这倒把我给治了,放下手机,两手不知道往哪儿搁,爱人让我两手托着腮发发呆。

爱人喜欢发呆,跟他说话,他开始嗯嗯,一会儿就不出声了,其实人家已经进入神游状态,有时你正说着话,他突然蹿起来,工程设备安装有了清晰脉络,赶紧画到图纸上。难道发呆时,脑神经发出了智慧的火花?他说是真的,发呆的时候,避开干扰,看问题高度理智,灵感乍现,特别过瘾。

网上有外国心理专家说,发呆能提高创造力。现在我也常发呆,爱人给我素描,俩眼珠凑一块了,题“机器猫在发呆,想吃鱼了。”

有人说发呆是没有眼泪的寂寞。如果非要说是寂寞,那就是寂寞在唱歌,歌声好动听。

有次在厨房发呆,发现墙角一段麻山药发了芽,索性捡起来插在紫罗兰花盆里,没几日,麻山药长出了藤和叶子,顺着窗台攀爬,过了段时间,再发呆,发现长了山药豆。入冬,褐色的山药豆和干枯的藤叶不离不弃,很好看。我常发呆看着它们,想起贾平凹的“春到了看花开,秋来了就扫叶。”

“为名乎为利乎,坐坐再去。”坐坐发呆,其实能呆来不一样的风景。

去学校门口接孩子,以前,有手机为伴,耳机一戴,跟外面的世界隔绝,两年来,我不认识一个家长。放下手机,我跟家长很快熟络,他们絮叨,我就看着周围发发呆,学校门口执勤的家长小红旗一放,所有的车都停下来,学生安全地横穿马路;学校周围放学的点城管在维护,没卖垃圾食品的,没乱停车的,一切井然;孩子们排着队被老师领出来,唱着歌,喜笑颜开,放学的喜悦溢于言表……哪儿还有等待的无奈呀。

2019年,我尤其迷上了发呆。堵车时,发发呆,不再路怒;想吃东西时发发呆,管住嘴;聚会时,发发呆,回忆旧事,无限温馨;孩子做不上题时发发呆,不再暴躁,不把焦虑传给孩子……谁说发呆是迟钝,是犯愣,是死板,愣一愣,发发呆,静一静,清心清肺清脑。我的很多写作灵感在发呆中乍现,手机填满的日子,灵感被热闹吓跑了,脑子和手有了空隙,灵感才会钻进来。

白岩松说:“我不认为分分秒秒离不开手机的民族有希望,恰恰相反,我觉得手机正在成为手铐。只有当所有的中国人开始经常能有发呆的时光的时候,中国才会成为真正创新的国家,起码让手机每天离开你有几段比较远的时间,中国才有希望。”我领悟不了这么深刻,但是我知道,当初被手机拷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2020年马上到来,我不会再让手机抢占我发呆的时光,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用手机,我不会再有离开手机就跟丢了魂似的慌乱。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