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里的印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庄子故里的印记

重读《蒙城名人史迹》后的思考

1992年,黄山书社出版了《蒙城名人史迹》一书。该书收录历史人物231位,时间跨度2500余年。时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玉美和副主任熊克岐等一批热心蒙城历史人文的同志从浩繁的史籍中钩沉、检索,经过认真编纂而成。二十余年过去了,每当人们谈及此事总会津津乐道,这既体现广大读者对编纂者的褒奖,又是对本书问世后产生良好反响及所发挥出的资政育人效果的肯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演进,每当人们捧读《蒙城名人史迹》之时,或有待考究某个人物的生平功过之时,每每产生不能满足之感。这大概受制于有些篇幅过短,收录时限于当时条件未能做出更进一步挖掘,只能粗线条描述。有些人物或是传说,深究起来不能确认故乡何处?还有的属于人物自身存在诟病,不具备可供传扬的条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次借助几位年富力强同志的得力条件,集中精力,历时三年攻关,多次研讨,体例结构几多权衡,入选人物一般以每篇2000字为宜,生平事迹基本交待清楚。该书拟名《星光照耀》——蒙城历史名人史迹一书即将由黄山书社出版。有了这些把握之后,先贤大儒、兵家名流、贤令垂范、清廉丰碑、杏坛风华、妙笔丹青、巧匠名医、兴利为民、除弊兴蒙、英武雄风、浩然正气和功过人物十二个部分,共收录125个事迹真实、情节感人、个性鲜明,经得起检验的人物。视为先贤名流,彰显风骨特点,有待基因传承,激励影响后人。

蒙城人文荟萃,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陈亢,从十二岁投奔孔门,学成之后任单父宰,后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在极端困厄的时候,不改其节,弦歌不止,适卫国,按孔子“进而不作”的旨意,陈亢与他的同窗也是老师子贡一起共同完成《论语》的编纂。

思想家、文学家庄周著《庄子》十万言。道法自然、气象万千。北宋朝王安石临县境题“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传扬后世。大文豪苏轼应县令王竞之邀亲书《庄子祠堂记》绝非易事,思想家、文学家是有风骨的。一品当朝时的马玉昆、以国礼葬之的马毓宝和毛泽东关注过的丁树本……这些可圈可点,可赞可颂的人物,有的哲思、有的神勇、有的才情、有的公正、有的灵动、有的巧艺……是他们以有血有肉的身躯,组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值得我们传承传扬广大。

以人兴文、以人化人。人民创造历史,历史书写人民。蒙城是中原文化、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融合交汇区。在历史长河的碰撞中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宽广胸襟,开放包容。尊崇自然,尊尚规律,和而不同。

以庄子、陈亢为代表的蒙城先贤,为人类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社会治理、经济组织、公民发展分别从各自不同需要出发,采取不同方式从汪洋恣肆、博大精深的营养库里汲取天人合一、道发自然的哲学思考;逍遥至圣、收放自如的文学原理;以民为本、人权至上的治世之道;敬畏守法、公平正大的盛世思维。

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慧支持,推动蒙城在打造“君子之乡、好人蒙城”活动中更加得心应手。

当今一批驰骋在政坛、军界、学界、商界的精英名流,可以说他们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身上就打上了庄子故里的印记,他们的血管里就流淌着一代代延续下来的智慧基因。他们无论走多远,无论攀多高都会心怀故土,感恩乡亲,怀恋乡愁。故乡一直为他们的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故乡儒道释融汇的独特文化积淀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