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冬月底腊月初,皖北乡下新农村外出务工的人们陆续返家了,村子里渐渐热闹起来。人多好办事,每年这个时候,村子里做寿、婚嫁、上梁、满月……各类喜宴应接不暇,也让年味越来越浓。
办宴席是乡村里的大事。主人会提前知会亲朋邻里办宴席的日子,村里能来帮忙的都来了。主人请来管事先生,按照各自特点、辈分长幼合理分工。采购食材的、借桌凳的、做饭菜的、帮厨的……谁干什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乡村喜宴不像城里那么讲究,更在乎的是热闹、喜庆、实在。农村院落大都敞亮,从左邻右舍借来吃饭的桌椅条凳,一字摆开,再拉上防雨篷布,就成了。
一场好的喜宴,最重要的是请到一个好乡厨。姑父是我们村少有的好乡厨之一。每逢临近过年,他就变得异常忙碌。他总是马不停蹄地从一家赶到另一家烹制酒席。后厨无疑是乡厨们大展身手的地方。只见几个用油桶改造的大火炉上,都架上了大铁锅,鸡鸭鱼肉一应俱全,煎、炒、烹、炸、煸……各色吃食香气缭绕,勾得人馋虫挠心。姑父能将一把菜刀舞得虎虎生风,案板上的萝卜、莲藕转眼间就变成了丝状、片状,让人看着赏心悦目。
上菜的环节无疑是最让人激动的。手脚轻快的年轻小伙们,手里拿着木质托盘,在宴席中间来回穿梭,在吆喝声中把热腾腾、香喷喷的各色菜式传到桌上。
乡村喜宴的菜谱讲究十全十美。每一桌的菜品数量都要双数,特别是婚宴,一般要吃上三天,前两天三餐一般设八到十种菜式;待到迎娶出嫁当天,会有十四或十六种菜式。鸡鸭鱼肉、咸甜汤品、水果、蛋糕、喜糖……摆满一桌,在悠扬动听的唢呐锣鼓和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喜宴正式开席,好不热闹。
在我们老家,喜宴上的各种硬菜必不可少,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大锅红烧肉、啤酒烧鸭、红烧卤猪蹄……这些都是侄子的拿手菜,在我们村里有口皆碑。而素菜一般选用不易腐坏、清洗方便的食材,诸如土豆、萝卜、莲藕等。压轴菜往往是小孩子们最爱的肉丸子。刚上桌的肉丸子晶莹剔透,冒着丝丝热气,转眼间被一抢而空。
喜宴上的米饭偏硬,我不太喜欢吃。我最爱的还是大锅粥,用新米慢火熬煮,粘稠软糯,入口即化。趁着刚出锅,用勺子小口舀着吃,一碗下来,全身都热乎乎的。
乡村喜宴也是村民们交流互动的平台。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说农事,讲趣闻,唠家长里短,编故事,谈往事……总能说到一块。村里人大多不富裕,但淳朴乡情却是温暖、珍贵和不可替代的。(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