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纪事 “战疫 ”先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按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出现以来,我市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挺身而出、英勇奋斗,在防控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旗高高飘扬!

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线纪事——‘战疫’先锋”栏目,聚焦奋战在我市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

刘伟兰(左五)和她的同事们

刘伟兰:“如有不测,系我自愿,与信仰有关”

2月4日凌晨2点,涡阳县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护士长刘伟兰登记好最后一个确诊新冠患者密切接触者姓名,坐在办公桌前,在自己的工作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按组织要求,逆行到宾馆做医学观察工作,如有不测,系我自愿,与信仰有关,与组织无干。

这一天是刘伟兰进入隔离区工作的第6天,现在,她依然和同事们战斗在抗疫一线,平均两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

“我经历过‘非典’,有信心完成任务”

“不好意思,我现在很忙,等我能抽出时间再跟你联系。”2月6日上午8时许,接到记者的电话,刘伟兰焦急地说。

“您今天几点下班?”记者问。“我没有下班时间!”刘伟兰说完便匆匆挂掉了电话。而再联系到刘伟兰已是下午3点多,因其工作上的一些紧急情况,采访还多次被迫中断。

1月30日,刘伟兰接到任务,负责涡阳县确诊新冠患者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工作。有着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她,安排好科室工作,给家人打了个电话便匆匆赴任。

“女儿很担心,一直问‘妈妈,那你吃饭怎么办?你有没有防护服啊?你身体吃得消吗?’”说到这里,55岁的刘伟兰哽咽了,她说,她经历过“非典”,她了解这场疫情有多严峻,但正因经历过“非典”,她有经验,她有信心带领这些年轻护士圆满完成任务。

医院物资短缺,自制“战衣”应急

密切接触者被集中安置在金桂书香(青牛广场)宾馆,1月30日当天,她们就接收了36名新冠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而宾馆内仅有4名护士值守,因物资紧缺,医院只给她们配备了少量的防护服。

为了节约防护物资,刘伟兰不喝水,不上厕所,清晨只吃一点包子,连粥都不敢喝。她们还自制了一些防护物品,把垃圾袋套在头上、脚上,缠在脖子上,身上穿着手术衣,遇到突发情况,她们就穿着这样一套自制的“战衣”应急。

两天仅睡四五小时,“与信仰有关”

刘伟兰说,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医学留观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护理工作,护士们要对他们逐个进行检查、询问,然后再逐一送到隔离房间。她们除了严格分室隔离观察者,定时监测他们的体温、询问有无咳嗽腹泻等症状,还要安排好被留驻者的一日三餐,做好严密的消毒隔离、垃圾处置等,更重要的是要安抚他们孤独、浮躁、恐惧的心理和各种不配合的情绪。

刘伟兰和同事每天就这样楼上楼下不停地奔跑,刚进入宾馆时,她连续忙了30个小时才有时间睡觉,现在依然平均两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有不测,系我自愿,与信仰有关,与组织无干。”刘伟兰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决心。(记者 曾莹莹 文/图)

正在打电话协调工作的陈琳

她一天接打70多个电话,却不敢打给家人

“不是不想打,是没时间,也不敢打,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提起家人,市人民医院保健科护士长陈琳忍不住红了眼眶。从大年初二陈琳就主动请缨,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协调物品、人员,联系各相关部门,她一天要打六七十个电话,但不曾也不敢给家人打一个。

春节期间新冠病毒肆虐,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发出通知,倡议科室人员积极报名奔赴防治一线,陈琳立刻报了名。

“我曾在感染科工作过,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现在医院正需要我这样的人员,我必须赶过去支援。”陈琳说,她的爱人是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平时工作也比较忙,对于她的决定,爱人表示支持。

到岗后,陈琳立即梳理了发热门诊三区两通道的工作流程,在物资匮乏的状态下,她既要保证患者安全,又要为所有医护人员做好后勤保障,把好分诊的第一关。

由于所有从武汉返回人员、发热疑似患者都在这里就诊分诊,医院也增派了多个科室的工作人员支援,但其他科室人员对于感染科的分区、工作流程等都不清楚。陈琳要耐心给他们培训,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有一次,她晚上交班的时候一张嘴鲜血瞬间染红了整个嘴唇,“这下口红钱也省了。”她用沙哑的声音自嘲地说。

除了正常的值班,陈琳每天还要协调各种物品、人员,联系各个部门,每天要接打六七十个电话,可是却没有一个电话是打给家人。有一次,她的爱人忍不住打通了她的手机,让年幼的女儿和她说一会儿话,说了不到20秒,陈琳主动挂断了电话。

“挂了电话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我怕女儿在电话里听到我哭,会跟着我一起伤心。”陈琳说,难得的几次和家人通话,都是只说几十秒就挂掉了,因为她怕说多了眼泪就会流下来,更怕有关人员联系不上她,耽误了救治工作。

按照安排,所有的患者要从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搬往骨科医院。然而,骨科医院并不是按照感染科病房设置的,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病房及诊室改造,尽快接收三县一区的新冠患者,还要符合国家院感要求。

时间紧、任务重,陈琳和同事们连轴转地工作,和时间赛跑,终于顺利帮忙完成改造任务,短短几天她就瘦了一圈。

如今,亳州骨科医院已经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时集中收治医院,身为护士长的陈琳则毫不犹豫地随医疗队伍奔赴一线。“我相信病毒总会被打败的,春天一定会来的。” (马梦思 何甜 记者 李锦文)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