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生产口罩解“口”荒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样做没什么别的原因,只是想着多生产一个口罩就能多承担一份抗疫责任。”2月12日,谯城区淝河镇军强服饰负责人李强说道。

受此次疫情的持续影响,导致口罩成为当前最紧缺的物资,为解决“一物难求”的情况,军强服饰开始了“跨界”转产口罩。

为进一步做好疫情期间复工、转型工作,该服饰主动复工,给车间配备测温枪、消毒液等设备,严格把关职工健康台账,确保防控全方位、无死角,为服装厂复工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这些都是跟着我起家的老人,一个电话,他们都回来了。”李强刚准备复工时,也是担心员工们不愿意,没想到的是一个电话,这些人都积极报名回到岗位。“在这疫情期间我们会每日体温测量、车间消毒,尽力保证每个员工的健康安全。”李强每天都会在员工没来时用消毒水把车间清理一遍,用酒精擦拭缝纫机,给每一位员工进行体温测量、登记。

“我们以前是服装厂,现在转型生产口罩,也算是不离老本行,生产起来也能得心应手。”李强介绍道。“现在抓紧时间生产,每多生产一只,就能多保护一人,多承担一份社会责任,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淝河镇副镇长唐小龙带上新生产的口罩,检查口罩的气密性、有无异味、舒适度等情况。员工大龙介绍道:“我们生产的不是专业医用口罩,但是这种棉质口罩按照钟南山院士的要求,足够普通人的日常防护。现在多生产一只,就能及时捐给社会,让每个人都戴上口罩。”

员工们熟练的技巧,是疫情防控的保障。一只、百只、千只……聚少成多,星火燎原。面对疫情,淝河镇军强服饰复工、转型,冲在了抗“疫”一线,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为疫情防控争取更多的时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