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中后期,全国遭遇了气候上的一个“小冰河期”,大旱加上寒冷,粮食减产非常严重,饿得难受的灾民先是挖老鼠洞穴中的粮食来吃,接着又吃老鼠的尸体,终于导致了鼠疫的大暴发。
此次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大同,并很快扩散至山西全境,接着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十年传到了陕西米脂,也就是李自成的家乡;崇祯十四年夏天,在内陆地区突然出现大群大群的老鼠,它们互相咬着对方的尾巴,视死如归地渡过大江大河,进入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接着鼠疫很快传到北京大名府,当年七月,北京城也在劫难逃。
督催漕运的户部给事中左懋第心急如焚,在途中给朝廷上书说,他从静海抵山东临清,见人民饿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下的四成只好为盗,米价疯长,一石米竟然要二十四两银子,人死后马上就成了活人的食物。
面对如此灾情,朝廷不但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还变本加厉地增加赋税,各地民变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其中最著名的一支起义队伍,其领袖就是李自成。
鼠疫引起的病症叫“疙瘩病”,人身上一旦出现一块隆起的肉就没救了,活不过一个时辰。这是夏秋两季的情景,到了春天情况更为严重,发病症状是呕血,一呕就死,有的一家数口全部死完。没多久,瘟疫又传到了天津,很多人早上染病晚上就死了。崇祯十六年,疫情进一步加剧,北京及周边地区同时大爆发,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北京城中每天死亡的人数超过万人,运送棺材出城的队伍把城门都堵了。死者当中不但有大批的小贩、雇工,还有大批士兵,甚至连叫花子都死得一个不剩。
当李自成的五十万大军于崇祯十七年春三月攻打到北京西直门外的时候,那时的北京城,已经被鼠疫折磨了一年多,迎接他的,是早已元气大伤的一座“空”城。战斗只持续了两天,李自成就顺利拿下了北京,崇祯皇帝被迫吊死在景山的一棵树上。可以说,是这场鼠疫帮了李自成的忙。
然而,北京倒是拿下了,李自成也如愿以偿地住进了紫禁城,可短短数十天,他就于称帝的第二天退出了北京。因为此时清军的铁蹄在吴三桂献出山海关之后,已经悍然进逼京城,而李自成的军队也感染了鼠疫,战斗力锐减,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尽管后者的数量比他少得多。
那么,清军既然进入关内,肯定与明军以及李自成的军队有过打斗式的接触,为什么清军没有感染鼠疫呢?
这个问题,曾经一度成为一个谜团,最终还是欧洲人给揭开了这个谜。早在十四世纪的时候,欧洲也爆发了一场黑死病大鼠疫,导致两千五百多万人死亡,幸存者留下了相关的壁画和文字,后来人们对那些壁画和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那场鼠疫害死那么多人,却单单放过了骑兵。他们由此得出结论:鼠疫是经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的,而跳蚤讨厌马的气味,所以骑兵很难被鼠疫传染。而当时的清军,主要由骑兵组成,所以未被鼠疫传染,估计也就是这个原因。
从表面上看,明朝的灭亡有诸多的因素,错综复杂,但其实又很简单,不外乎是,一场鼠疫失掉了民心。试想一下,假如在那场灾难之中,明王朝从上到下,积极救灾,让老百姓都能得到很好的安置,没有饥民,便不会有民变,李自成起义也就不会发生,更不会有吴三桂的叛变,在全国众志成城的情况下,清军还敢来侵犯国土吗?
可见,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要想稳步发展,并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防微杜渐,以人为本。因为,任何坚固的堡垒也抵挡不住民心的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