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 绿色祭奠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清明》(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当代)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田野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以上两首诗可以说是最著名的清明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传统的节气里面,只有清明是最特殊的,它既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二十四节气之一,有清洁明亮之意,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

清明奠祭早在秦以前就流传了,唐朝开始盛行,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祖先、亲人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学家所说,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同时人们利用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

在当前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情况下,通过网络祭扫、网上时空信箱、小规模家庭追思等方式,降低实地祭扫人数及祭扫活动聚集感染风险,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祭扫。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思念逝者开设网上追忆纪念的服务平台也出现了。人们只需通过网络,轻点鼠标,就可为逝去的亲人在网上安一个灵位。祭祀的本质就是追思先人,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烧纸钱、敬酒、献花都可在电脑或手机上展开,祭奠思亲同样真实!而网络祭奠又绿色环保,不像烧纸钱,烟雾缭绕不环保。

祭奠本是活人对已故亲人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若我们忙于工作,还要防范疫情传染,那选择网络传哀思,既环保又方便,何乐而不为,只要我们发自内心,九泉之下的亲人是会理解的。(王帅)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