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迈新步 发展闯新路——亳州市四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改革迈新步 发展闯新路

——我市四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编者按:2016年的今天,江淮大地春和景明,气象万千,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四年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创新,以更大气魄努力闯出新路,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建设迈出了铿锵步伐。

今天起,本报开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四周年特别报道”专栏,报道全市坚持改革创新、勇于闯出新路的新亮点、新突破,展现全市人民开拓奋进、创业创新的新进展新成就。

2020年1月13日,谯城区古井镇减店村村民领到春节“慰问金”后喜笑颜开。  张延林 摄

四年来,我市接续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隆隆号角,奋力推进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的浪潮在药都大地风起云涌。

改革就要敢于先行先试,改革就要敢于大胆试验,改革就要敢于大胆突破,近年来,我市取得了“一网通办”、公检法重要岗位交流轮岗、乡镇生态环保工作站、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等一批特色改革成果。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一道道“老大难”问题被攻破,一项项改革全省、甚至全国领先,改革红利加快释放惠及民生,亳州高质量发展之路渐入佳境。

近年来,我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位居全省前列。去年2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增速居全省前8位的有20项,前5位的有15项,前3位的有12项,第1位的有3项。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4%,居全省第2位。

政经体制改革按下“加速键”

打算开一家净水器销售公司的市民孟杰,下午5时在网上申请开办企业,次日上午11时,公司营业执照和印章就免费邮寄到了他家中。这是我市第一例“一次申请、一表填报、一套材料、一日办结”模式下完成的企业注册登记。

“没想到这么快,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孟杰感慨地说。

逐梦路上,敢为人先者进,改革创新者胜!

近年来,我市敢于先行先试,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深化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从创新实践中寻找出口,打破信息壁垒、精简办事环节,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关键抓手,推行网上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不断“升级”网上办事事项,截至去年底,我市7075项网上可办事项实现“一次上网,事就办成”,线上“一网通办”水平全省领先。我市搭建企业联办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快速开办做法被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

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我市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以药立市,2019年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305亿元,增长15.2%;济人药业、协和成药业、九洲方圆三家企业备案配方颗粒品种1062个。安徽东方帝维重大动物疫病新型疫苗创制工程和亳州新健康科技公司快速检测试剂研制重大专项扎实推进。兑现省市“三重一创”及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奖补资金9320.25万元。《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19—2030年)》获省政府批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要打赢打好的硬仗。近年来,我市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落实3.4万户贫困群众个性化帮扶举措,帮助47253户具备条件的贫困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自种自养。光伏扶贫电站已累计发电量达6.3亿度,惠及了众多贫困户。基层基本公共服务8大类18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全部完工。创新设置扶贫小组长,所辖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在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好”等次。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280个村。

高质量推进机构改革。市本级设置党政机构47个,全市调整理顺部门间职能104个,推动44个事业单位完成机构和职能调整,有力提升了为民服务质效。

2019年12月18日,在市区魏武广场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谯城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正在上“微型党课”。 张延林 摄

民主法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民主法制领域改革。

立法工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牛鼻子”。 近年来,我市加快立法步伐,充分发挥立法引领推动作用。2017年11月,《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台,这是我市取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地方性法规,这标志着我市实体立法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推动地方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018年12月1日,我市第二部实体地方性法规《亳州市城市绿化条例》正式实施。2020年1月1日第三部实体地方性法规《亳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的相继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市老城保护、城市绿化、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等纳入了法治化新轨道。

为提升协商议政工作质效,我市建立协商议政质量评价体系。印发了《建言资政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去年共收到提案542件、立案446件,首次探索实行提案并案处理52件,评议为“良好”以上等次444件。随着一批批提案的办理完成,一个个“老大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我市还创新首推政协委员社区联络室建设。建设73个政协委员社区联络室,6013人(次)进驻联络室,收集729条社情民意信息,转成122条提案,为社区群众办了583件好事实事。

文化事业发展异彩纷呈

文化是软实力,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活力。

近年来,我市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我市文化体建改革的成果之一。我市完善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架构,建设4个县(区)文明实践中心、96个实践所、1344个实践站,志愿服务8400场次。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我市不断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通过组织机构、生产流程、体制机制、人才资源等方面深度融合,成立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拨付专项资金164万元。

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我市在利辛县试点,建成以1个县级平台、23个乡镇分控平台、4332个村级终端、喇叭9000余只为主体的应急广播系统,其他县区平稳推进,全市村村通铺设喇叭3万余只。在突如其来的抗疫阻击战中,我市应急广播系统3万多个“大喇叭”第一时间响应、运转,发布权威信息,解读政策措施,普及防疫知识,在最紧要的关头让党委政府声音一竿子插到底,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社会治理迈进智能时代

去年10月16日凌晨,蒙城县某小区北门一家超市财物夜间被盗。犯罪嫌疑人先后两次盗窃此超市物品和现金,价值5万元。民警通过视频分析和实地勘察,仅仅5个小时,就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

这得益于我市建设的精准打防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我市建立了“1+8+12”方案体系,深化视频数据平台应用,新建、接入高清摄像机70682台,平均在线率95%以上。视频数据平台在助力治安防控、维护社会安定、规范交通秩序、优化城市管理、打造绿色城市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我市以“最多访一次”为目标,建设标准化信访窗口,贴心服务,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全省信访系统人民满意窗口暨“三无”县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民族宗教工作事关大局。我市创新民宗网格化管理,全面实施乡、村、自然村宗教工作网格化管理,配备88名统战委员、96名民宗干事、1348名民宗联络员。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市不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研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平台,实现矛盾纠纷网上流转,诉调对接网上运行;建立2个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聘请特调组织128个、调解员2099名,一大批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社会事业改革蹄疾步稳

改革,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

推进农村敬老院医护养改革。整合卫生院、敬老院资源,将医疗融入养老,实现敬老院里看病、卫生院里养老“医养结合、两院合一”,全市132家敬老院进行清产核资和人财物托管,农村敬老院改革入围 “2019中国改革年度优秀案例”。

谯城区魏岗镇孟楼村失能五保老人朱纪青就是“医养结合”改革的众多受益者之一。自从住进了魏岗镇失能五保老人集中护理中心,他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前在家里吃饭都是问题,现在每天都有医生和护士来给我检查身体,吃得也好,一天两顿荤的。吃喝看病都不要钱,每个月还给50块钱的零花钱。”朱纪青满意地说。

医疗是民生之需,我市实现医改扎实落地。列入医保支付方式国家改革试点,蒙城县、涡阳县被列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改革试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实施按病种付费。

教育是民生之本,我市持续深化教育事业改革。近年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无校籍管理交流轮岗3365人,持续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新投入使用公办中小学15所、幼儿园68所,教育水平得到新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风生水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去年5月底,在全省首创设置乡镇生态环保工作站,并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设立环保工作站88个,落实人员编制821个,解决基层环保“平时无人问,忙时全上阵”的难题,打通了乡镇生态环保监管“最后一公里”。

推深做实河长制林长制改革。2019年,我市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对3000余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履职尽责情况进行排查,解决问题195件。完成人工造林9.4万亩,建设森林生态廊道110公里。

建设环境空气质量智能管控系统。建成“智慧亳州-大气环境管理平台”和“车载大气传感监测系统”,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智能化管控和精准治污。去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秋冬季我市PM2.5平均浓度7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完成下降4%的目标任务,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明显。

党建制度改革亮点频现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地位突出,事关全局。近年来,我市聚焦问题症结,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一方面,七成以上信访举报来自农村基层,监察体制改革后监察对象增加2.7万;另一方面,乡镇纪委力量薄弱,没有监察职能,易受“熟人效应”影响,不敢、不能、不会监督问题凸显……

2018年4月起,我市积极探索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建立了以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为主,“村级纪检委员+政治生态活页夹”为辅的机制,形成一张全覆盖的“基层联动监督网”。利用过去闲置的“七站八所”,推动建立21个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纪检监察就在身边、正风反腐就在身边。

推进公检法重要岗位交流轮岗工作。我市针对扫黑除恶新形势下暴露出的问题,着眼于队伍建设、干部成长和司法公正的需要,去年5月份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公检法岗位交流轮岗工作,截至目前,公检法重要岗位已交流轮岗186人,有效解决了本地成长的干部受“生活圈”“朋友圈”束缚的问题,提振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现在干扰没了,工作激情高了,可以放开手脚去工作了。”这是我市公检法交流轮岗干部的普遍感受。

创新开展了“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经常化、规范化开展,拍摄27部警示教育片,13万名党员登台授课,数十万人次党员观看警示教育片。

不断丰富组织建设内涵。分两批命名挂牌“五星基层党组织”191个、“五星远教站点”88个。设立51个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站,全市新派驻475名党建工作指导员。配强中小学校党务工作者3598人,有党员的1668所中小学校全部组建党组织,打造了坚强的战斗堡垒。

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我市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放管服”,形成“一区一都一基地”布局;加快民生改革,促进医疗、教育、就业、文化等领域改革系统集成;紧密联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化党的制度改革,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