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江苏盐城人,2007年5月大学毕业后来到古井集团工作,2017年4月他从古井集团被选派到偏远农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他是亳州市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亳州市“向上向善,扶贫助困好青年”、亳州市优秀选派帮扶干部;
他也是村民口中的“蛮子书记”……
他就是谯城区芦庙镇杨庄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许昌勇。
在许昌勇的带领下,杨庄村已于2017年成功从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以前的6.1%下降到现在的0.07%,他那些“穷亲戚”们也顺利摘掉了“穷帽子”……
许昌勇走访贫困户丁泰宇
许昌勇和村民研究“杨庄四宝”包装
抓队伍 强班子
俗话说,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中的 “战斗堡垒”。“让‘散’的班子严起来,把杨庄村党支部这个‘小堡垒’锻造成大阵地,是我驻村的第一要务。”许昌勇说。
说干就干,那就先开会部署工作。“通知全体村干部明天早上8点开会,研究具体工作。”许昌勇说。让他意外的是,第一次开会直到9点,人员才参差不齐地到位。
盛夏时节,环境简陋的旧村部会议室热得进不去人,等待中的许昌勇急着说:“会都开不起来,还怎么安排工作?还怎么干事呢?”
第一次开会就让许昌勇吃到了“苦头”,村里的工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冷静下来的许昌勇思考道:“村里的工作和企业不一样,我应该改变思路,抛弃企业管理者身份,把自己当作一名老百姓,融入村里的生活,融入村部的人群。”
“村里面本身情况就很复杂,不能太急,大家都是老同志,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你退一步,我们进一步,中和一下。”村支部一位老同志也为许昌勇“指点迷津”。
于是,从商讨会议时间开始,再与村支部书记黄思志扮演“双簧”确立制度,许昌勇逐步与大家达成共识,制定有关制度,并推进制度落地。
在许昌勇的带领下,杨庄村严格规范“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目前,村“两委”班子空前团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研究扶贫工作,他还建立了周例会报告制度、首问负责制度、微信办公制度、学习研讨制度等。
同时,许昌勇还注重转变作风,“实”字为先,“干”字为要。杨庄村共有192户贫困户。许昌勇白天带领村干部走村串户调查,晚上学习脱贫攻坚政策知识,对照走访扶贫手册,查阅贫困户一户一档资料、三表一册资料,并及时补充完善。他借力发力,将企业高效的工作方法引入扶贫工作,结合杨庄村的重点脱贫攻坚工作和实际情况,制定杨庄村党总支党建标准化对照表28项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规划及方案23项,推行“一张表”工作制,将总支各项工作按照时间推进顺序逐条列出,明确责任人与工作进度。
人心齐,泰山移。凝心聚力的“新”班子为脱贫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抓产业 富村民
杨庄村位于谯城区芦庙镇东北部,与河南商丘搭界,“鸡鸣闻两省,犬吠惊三县”说的就是杨庄村。由于交通相对闭塞,生产技术落后,杨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总计192户、369人。
自从到村任职那天起,许昌勇就一直放不下这些“穷亲戚”,“脱贫”二字也就成了他最常说的话。许昌勇通过种植、养殖带动“穷亲戚”产业脱贫,通过“杨庄四宝”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就业。
“这个现在卖得怎么样?你不要着急,现在先安排工人修剪一下,再卖就有价格优势了。” 4月22日上午,许昌勇到贫困户丁泰宇的苗木基地了解红叶石楠销售情况,并为他出谋划策。
37岁的丁泰宇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他刚会走路时得了小儿麻痹症,由于家里条件差,治疗不及时,落下了后遗症,从此不能直立行走。许昌勇通过多方协调,指导他种植了红叶石楠,并帮其打开销路。
“许书记告诉我,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场上需要大量的苗木,就指导我种植红叶石楠。去年,14亩红叶石楠卖了6.5万元,纯利润就有4万多元。” 丁泰宇说。
丁泰宇靠种树脱了贫,而贫困户黄建亭则靠养羊脱了贫。
43岁的黄建亭一家5口人,父母年迈,妻子患病,孩子上学,一家人的重担全部压在他一人身上。许昌勇了解情况后,协调工作队为他购买了20只扶贫羊,当年黄建亭就靠养羊脱了贫。
“现在存栏的大羊小羊共有80只,按照市场行情算,一只羊可以卖1500元左右,去除饲料成本后,每年卖羊的纯收入有2万多元。”黄建亭说。
满怀信心的黄建亭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又添置了粉碎机、颗粒机,自己加工饲料,养羊成本可以节省一半还多。“以后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黄建亭开心地说。
根治贫困,关键在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为此,许昌勇还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杨庄村共有土地约11112亩,人均1.6亩,种植红薯、辣椒是当地的传统,每年秋季都在为销路发愁。
于是,许昌勇大胆创新,将杨庄村生产的小辣椒、红薯粉丝、红薯淀粉等产品与13亩扶贫藕相结合,设计成“杨庄四宝”扶贫产品大礼包。他还积极申请筹建了谯城区杨庄四宝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藕御藕汁”“荷π荷叶凉茶”以及“亳藕御”藕粉三款商标,同时申请启动了4009688151全国销售热线。
据统计,两年来累计销售“杨庄四宝”17000多箱。此项创新举措共帮助150多户解决了销售难题,带动30多户实现就业,累计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净收益达到30多万元。
“‘杨庄四宝’给杨庄村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多的是老乡们的信任、村干部的斗志和大家对脱贫的信心。”许昌勇说。
抓基础 补短板
“村民富起来,还要让村民方便起来,就是要把村里的基础建设‘缺’的短板补起来。”许昌勇说。
一条武家河隔绝了杨庄村的发展,河上的贾庄桥,是杨庄村通往集镇的咽喉要道。随着桥头道路的拓宽抬高,每逢雨天,这座桥便变得一片水汪汪。
2017年8月12日,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滂沱大雨倾盆而降。顷刻间,贾庄桥桥面深度积水,交通一度被阻,行人望而却步。许昌勇立刻披上雨衣,拿起铁锹,带领村干部冒着大雨及时疏通桥面积水。雨过天晴,积水的场景仍让许昌勇无法释怀。
雨后经过现场查看,许昌勇发现整座桥竟然没有一个排水孔,当即联系了专业打孔人员在桥面的两侧护栏底端各打了4个直径为10公分的落水孔,自此,贾庄桥再也没有出现积水。
为了彻底解决杨庄村村民出行的问题,许昌勇多方奔走,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2018年6月15日,“服役”了48年的贾庄老桥被正式拆除,2019年7月底,一座投资380万元的贾庄新桥顺利竣工通车,3.5米宽的“单车道”变成了10米宽的“双车道”。
“随着发展,老桥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每逢集镇逢集这里都堵,现在好了,桥也不堵了,也没积水了,我们出行也越来越方便。”住在桥头的78岁老人唐平宽说。
夜幕降临,杨庄村新建的12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周边村民们陆续赶来,伴着一曲曲音乐跳起了广场舞。儿童嬉戏,老人锻炼,村部广场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你看,现在每天傍晚大家像是约好了一样,都来广场休闲锻炼,活动活动身子,已经成习惯了。”村民路玉平笑着说。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杨庄村投入了20万元农村示范社区建设资金,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广场。许昌勇根据村民所需一手设计,设置了文化长廊、路灯、监控等各种设施,并安排村部值班人员每天轮流值守到晚上9点半。从此,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不再只是“走门串户”“门口闲聊”,文化生活开始逐渐丰富起来。
除此之外,许昌勇通过一事一议、村村通等各种渠道多方筹措资金120万元进行道路硬化和对原有道路进行加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治理沟渠930米,新打机井74眼,改造高标准农田1600亩;新建幼儿园一所,解决了孩子们上学远、入园难的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村容村貌更美了,武家河的水也更清了……
在许昌勇的带领下,杨庄村已于2017年成功从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6.1%下降到0.07%。杨庄村也摘掉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摘掉了“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帽子……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绷紧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松懈。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许昌勇表示,我们工作队将始终围绕“一抓双促”这条主线开展工作,继续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锻造一支优秀的干部团队;以抓好党建来促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未脱贫户高质量脱贫,保障已脱贫户不再返贫,帮扶好边缘户不再致贫;同时以抓好党建来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快评
立足村情谋脱贫
“蛮子书记”许昌勇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后,一心扑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抓队伍,强组织;抓基础,补短板;抓产业,促脱贫。许昌勇这种立足村情、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做法,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值得肯定和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