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就一个,《庄子》就一本,《庄子传》却琳琅满目,不断推陈出新。越读,越混沌。无论张“庄”王“庄”李“庄”赵“庄”,都似庄非庄,挂着庄子的招牌,里面住得却是周吴郑王,庄子zhuàn也接近于庄子chuán。“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这很有魅惑性,但我有自知之明。我的不知其然,不是道,不是混沌,而是混沌未开。读郏德强的《庄子传》,不由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道——庄子的道和通往庄子的道,“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有生于无。道,无形无象。对于庄子,有亦即无,无亦即有。郏德强颇具道心,他的《庄子传》里,无我之形象,无假借、比兴或象征之技法。恍惚,《庄子传》不是他的,而是庄子的,是庄子自己在传;或者说,庄子又做了个梦,这次没有梦蝶,梦了郏德强。于是乎,挥毫泼墨,立传传世,“此之谓物化。”
传大体有二:一为记述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二为文学范畴,以史实为根据,佐以情感、想象或者推断。郏“庄”更接近后者,却不从属。其抱朴守拙,文学艺术品质颇丰,但主观想象、情感和推断的佐料,并无分毫。“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郏德强和庄子亦如是。郏“庄”自本自根,立足于庄子而非个人,信步于《庄子》而非主观臆断。从庄子到《庄子》,到“道”。
郏“庄”不是第一“庄”,亦非最后一“庄”,却是迄今最接近庄子的“庄”。
走进郏“庄”,能清晰地看见庄子到《庄子》的成长历程。人生之初,庄周立命,虚室生白,为道逍遥,安贫乐道,逍遥养生,为道立论,天德圆满。全书架构浑然天成,情节不急不缓,主题水到渠成。郏德强把庄子置于战国的历史大背景下,让其身在尘俗、寄身物中,从“人”出发,徘徊于家国的逼仄和宇宙的浩瀚,把庄子的精神内涵融汇其人生旅途,勾勒出庄子和《庄子》的生长史。
应该说,这种写法是传记的常规操作,烘托,渲染。难能可贵的是,郏德强很诚实、拙朴,“两忘而化其道”。一方面,他没有假借时世加以主观的淡妆浓抹。很多人写庄子,都是做一道数学题:庄子>《庄子》;庄子=《庄子》;庄子<《庄子》。这也违背了《庄子传》的初衷。所谓“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郏德强深谙其道,从不厚此薄彼,而是把庄子植根于《庄子》,让其相辅相成、自由生长,自然而然地结出《庄子传》。
另一方面,针对庄子的独特性,郏“庄”文学与学术并举,在绘制庄子人生画卷的同时,拿出两章系统地阐述其养生理念和理论贡献。这两章,初看有些不知所云,前后脱节,但要完整地了解庄子和《庄子》,必不可少。它不仅在结构、内容上衔接了下文,还传递一个信息——庄子的“道”不在树梢上,而在形而上的枝叶;或者说,《庄子》不是庄子旅程的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庄子的思想主张,绝非一蹴而就、一成不变,而像花或风景,开开落落,走走停停。
庄子在《养生主》最后写道:“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火传到郏德强手里,便有了又一村,郏“庄”。光阴如注,逆流成河。我从郏“庄”到《庄子》,到庄子,到郏德强,到郏“庄”修建的那个寒冬——“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在《齐物论》中,瞿鹊子问长梧子:“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遊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于郏德强,《庄子传》何尝不是妙道之行呢?
《大脑修复术》
缺乏专注力、焦虑、抑郁、记性变差、社交恐惧、成瘾、强迫症、失眠……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会受到各种各样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困扰。本书作者耶鲁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后姚乃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知道如何正确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情绪和认知方面的困扰,如何通过掌握正确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来提升学习和工作表现。这本书可以让你学会如何随时随地修复大脑,从而拥有更具“免疫力”的强壮大脑,应对人生中层出不穷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