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所高校齐测体育”,让学生体育锻炼不再“落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强基计划”36所高校公布的招生简章里都提到了体育测试环节——考生必须参加体育测试,体育测试成绩将作为考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众所周知,在各地中小学校里,体育课往往没有被纳入中高考而被“边缘化”。于是乎,体育课就往往成了可上可不上的“课”。课任老师不重视,学校领导也不重视。就拿高中来说吧!虽然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每周要安排两至三节体育课,但很多学校往往排课表的时候是按照大纲要求“排”了两至三节体育课,而实际上,体育课不是被所谓的语文、数学、英语等“高考学科”老师“霸占”了,就是让学生在班里“做作业”。在很多学校里,体育课“形同虚设”,已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

眼下,各地绝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一些学生参加个小型集会都要晕倒,跑步跑不了上百米就感觉恶心,甚至呕吐,真的完全可以用“弱不禁风”一词来形容我们现在的学生。有专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学校体育教育不足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体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二是体育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三是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普遍短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时对孩子们重提“野蛮体魄”,这再一次证明让孩子们强生健体,拥有“野蛮体魄”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学生的体质关系着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未来。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多次下发文件,其中就规定学生每天应不少于一小时的锻炼时间。此前,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曾要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为每周4节,高中每周2节增到每周3节,并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质的提高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应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此次,“36所高校齐测体育”,这无疑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具有“指挥棒”意义。笔者以为,此举值得点赞,更值得各地各高校的借鉴和推广。

笔者衷心希望通过“36所高校齐测体育”这一“指挥棒”的引领,能促使各地各学校把体育也像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一样被“列入高考”,把学生的健康、体质放在首位,开齐开足“体育课”,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学生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让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再“落空”。

(责任编辑:王红燕)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