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换牙,是指幼童由乳牙换成“恒齿”的过程,一般在孩子七八岁时进行。所以老辈儿传授童谣:八岁八,换狗牙。
现代社会大多营养过剩,激素类食物明显增多,儿童往往在六七岁时就开始了换牙过程。
而在我的童年或者之前,儿童换牙过程充满喜剧色彩。因为营养跟不上,旧牙掉了许久,新牙却迟迟长不出来,有的儿童长达年把时间,掉的又大多是“门牙”,豁口太大,就会成为同伴们调笑的对象,会被人一边指着一边唱:“豁牙子,漏齿子,要喝老妈稀屎子!”被调笑的少年往往羞愤难当,追着反击,无奈唱者众多,乱追一番,以后无奈作罢——我有一个族叔,因为年余才长出新牙来,就此混了一个“豁牙子”的终生绰号——传统的力量如此强大,一旦形成绰号,谁管你后半辈子牙齿整齐不整齐呢?
我家孙子换牙属于正常范围,六岁多开始逐步换牙,开始很不顺利,旧牙未去,新牙已经从旁边歪斜而出,只好麻烦牙医拔牙。按照民俗,拔掉的乳牙并未丢弃,都是带回家处理。
一天正吃午饭,孙子哎哟一声,带着血丝吐了一口,生生把摇晃许久不肯脱落的牙齿吐了出来,可谓是千呼万唤不肯落,一口米饭硌下来!孙子先是挤出两粒泪珠后竟破涕为笑,前一刻还在发愁要不要找牙医,现在得来全不费工夫,似乎只能用“世事无常”解释了。
疼痛稍定,孙子从饭粒中把落齿检出来,问他奶奶:“扔哪儿?”
他奶奶问:“是上边的牙还是下边的牙?”
“上门牙。”
“扔床底下去。”
孙子捏着小牙,问道:“上次掉了下门牙,扔到了房子上,这次为什么要扔床底下呀?”
这次轮到奶奶张口结舌了,她把目光盯在我的脸上,自然是向我问询。
是啊,自古以来民间都是这样口口相传的,但很少有人考究,是为什么呢?
细细思之,其中蕴含的好像是阴阳五行理论。常识告诉我们,用《易经》起卦时,凡遇三爻皆为阳爻的,这时候称为“极阳”,俗称“老阳”,按照物极必反的宇宙之理,写卦时就需要把极阳之卦写成阴爻,反之同理,这就是“老阳变阴,老阴变阳”的“卦理”。我们常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大约与此同理。阴阳到了极端,逢极必变,所谓否极泰来,宇宙万物也是遵循着这样的道理吧。
上牙床的牙脱落了,扔到床底下,下牙床的牙掉了,扔到房顶上,寄寓的理想或者愿望自然是阴阳互生,希望它们阴阳平衡,彼此消长,所谓孤阳不长,孤阴不生,阴阳平衡,互相促进,希望能长出一颗好牙来。
道理似乎是这么个道理,但民俗的演变是不是遵循着这条国学的路线呢?尚不知明确的答案。
望有知者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