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源头管控保障引江济淮亳州段水质安全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5月28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我市通过“四个强化”举措,从源头上保障引江济淮亳州段水质安全。

强化引江济淮亳州段沿岸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西淝河和茨淮新河沿岸企业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乡镇环保工作站一周现场检查一次、县区生态环境分局一月检查一次、市生态环境局每季度开展“双随机督查”活动,加大执法工作力度。

强化沿岸乡镇及小集镇污水处理厂监管。西淝河和茨淮新河沿岸乡镇“最大限度覆盖管网、最大限度收集污水”,确保乡镇政府驻地污水收集率处理达到80%以上,沿岸的小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参照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维,同时加大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企业、乡镇降尘、农业灌溉等回用工作,确保减少进入输水干线污染负荷。

强化沿岸村庄污水处理。对距离城乡污水处理厂较近的,将采取截污纳管的方式处理污水;对常住人口较少的村庄和乡镇政府驻地周边分散的个别住户,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设集中式或分散式三格式化粪池,并利用引入菜园、还田或建设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等方式做好化粪池尾水的综合利用,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强化黑臭水体监管。沿岸乡镇政府驻地现有的黑臭水体,采取清淤、截污、疏浚和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法等实行综合整治,严防对周边河流造成污染,切实消除污染隐患。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