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红袖章”助力秸秆禁烧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麦茬的高度不得高于12厘米,不然俺们可以不付钱。”5月27日下午,涡阳县曹市镇侯桥村麦收现场,收割机过后,佩戴“禁烧督查”红袖章的贫困户杨德志正在测量麦茬高度。

因本人患有慢性病,加之妻子肢体三级残疾,杨德志家于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政府的帮扶和两年的个人努力,2016年顺利脱贫。该村坚持贫困户脱贫不脱政策,午收期间设置秸秆禁烧临时公益岗位,杨德志就是其中一员。从5月26日至6月10日,杨德志在助力全村秸秆禁烧工作的同时,每天还有60元的工资收入。  

贫困户知恩感恩,在支持秸秆禁烧工作中见行动。五月初,侯桥村就成立了贫困户禁烧宣传队,戴上红袖章走村入户进行宣传,摆事实、讲道理,通过禁烧工作促进环境逐步改善的事实来宣讲焚烧秸秆对环境的危害,宣传焚烧秸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秸秆还田当肥料助增产的好处,从思想上让群众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增强了群众对禁烧工作的认同感。  

开镰之际,该村设立以贫困户为主体的41个禁烧巡逻岗,包保禁烧工作。工作中,落实网格化管理,7名村“两委”干部、29名党员和74个贫困户对 9999.6 亩小麦实行定人、定位、定责任;41个巡逻岗调度、管理和监督每一个网格地亩,监督片区内收割机规范操作,严格控制麦茬高度,督查收割机防火措施落实,协调打捆机、切抛机和灭茬机作业。 

目前,该村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抢收和禁烧工作,严格控制麦茬高度,坚持收割一块、旋耕一块。“有‘红袖章’的地方,不留禁烧盲点!”这是该村110名禁烧员的郑重承诺。作为“红袖章”的一员,该村贫困户张芹说:“红袖章是一份很重很重的责任。我是贫困户,享受着党的扶持政策,现在戴上红袖章,我就必须搞好村里交给我的小麦控茬工作。” 

(全媒体记者:任雷  通讯员:马子中)

(责任编辑:奚婷)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