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服务队正在帮贫困户收麦
亳州新闻网讯 “托管后真好,自己不用动手就能把麦收了。”6月2日上午,在蒙城县立仓镇黎明村大郢自然村,60多岁的贫困户耿灯明看着自家麦田里轰鸣的收割机,心情显得格外轻松。
自从把家里约1公顷农田办理了“托管”服务,耿灯明就当上了“甩手掌柜”,不用再为农机发愁,也不用再为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农活而愁眉苦脸。他的儿女常年在外面打工,家里的农活全靠他自己干,因积劳成疾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常疼痛难忍,不能干较重的农活了。
“现在好了,农田托管后,化肥、种子、种植、打药、管理、收割、销售一条龙服务,全部由村里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完成,并且保质保量保农时,像我们这些困难户面临的农活困难都迎刃而解。”耿灯明高兴地说。
黎明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学彬曾经是村干部,他留意到农村的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农户的田地分散,流转难、耕种难、收割难,因此他就开始在村里开展“托管”服务,为农户耕田播种、收割、旋耕灭茬、打捆秸秆等,当起了“田保姆”和“禁烧员”。
与耿灯明家承包地相隔不到100米的另一块地里,旋耕机正在翻地。据胡学彬介绍,这块地是村民耿怀海家的,他们家共有1公顷多地。耿怀海是2019年的脱贫户,年事已高,干起活来非常吃力,儿子耿二运患有白血病,无法从事农业生产,耕种收割全托管给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据了解,黎明村共有1332户5877人,耕地面积约900公顷,其中土地流转“虾稻共作”约400公顷,剩余500公顷耕地正逐步实现流转或托管,其中121户贫困户的耕地全托管或部分托管给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自从家里的农田托管后,村民不再为种地而发愁犯难,而且外出务工还可以获得劳务收入,实现了“双丰收”。
胡学彬说:“除掉农机具折旧外,去年合作社的农机增加了130多公顷的服务面积,增收了5万多元。而村民不但可以享受七折的耕作优惠,还不用掏钱出来养护农机,也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
立仓镇只是我市各地“田间托管”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田间托管”,解决了农民外出务工与农庭承包经营的矛盾,实现了打工收入和土地收入“双丰收”。同时,“田间托管”还解决了广大贫困户遇到的种地难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