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餐饭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看到网络上的《后浪》视频,真的感慨万千!瞧人家“后浪”活得,那叫一个滋润,一个张扬!

作为同是90后的“后浪”,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我们光鲜后面的苦涩,有人知道吗?

我和我家“掌柜”同岁,都是三十而立。可是,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他,早就褪去了青葱,涮去了天真,如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槐,外表看似乎枝干葱郁,内里却早已空虚。每次下班回到家,第一句就是“好累”,短短的两个字,溢满了疲惫与无奈。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半夜里总能感受到他的辗转反侧。我问他怎么了。他总是歉意地说:“困,就是睡不着,不用管我,你好好睡吧。”早上,与我的闹钟同步响起的是他上班的关门声,作为妻,不知他这一夜是什么时候睡着的,也不知他是何时早起的,满满的不安与心疼。

他的同事告诉我,在单位,他如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作为公司里一个小部门的负责人,他对待工作事必躬亲。我劝他:“何必那么累自己?把任务分给下面的员工多好!”

他苦笑着说:“我也不想这么累呀,但一旦出现差错,不仅会影响我自己,还会带累我们团队进而影响整个生产的。这些员工大多都是新来的,做事儿还不周全,万一出了差池,都是我的责任,之前的努力白费了不说,今后的晋升更没希望了。”我眼里湿润了。“那你每夜睡那么少,困了咋办?”“困了就去洗手间用冷水洗脸,再继续工作呗”。

我忍住一汪热泪,不让它突破眼眶。

春节间新冠疫情暴发,所有单位、企业都延迟复班,我心里暗暗高兴,以为他会好好地歇一阵子,却没想到,带给他的是一次更高强度的工作。

收到延迟开班通知的次日,便接到了采购防疫物资的任务,要求2月5号防疫物资要陆续到位。为了确保采购到高质量的口罩,他把家里为数不多的口罩剪开“解剖”了一个,了解口罩的构成,然后多方查证,对口罩的真伪测试、执行标准、购买渠道有了深度掌握,在抢购的过程中,他既考虑质量又考虑合理价格,还要确保口罩及时到货,一天24小时几乎不合眼,实时跟踪,新换的手机一天都要充两次电。在这期间,为了避免5岁的大儿子打扰他工作,他都把自己锁在一个房间里,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走出来,顺便瞅瞅尚未满月的小儿子。20多天时间,他抢购的15万只口罩、1.5万支体温表全部到位,保障了公司开班后防疫措施的落实。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看着原本就瘦弱的他,身子愈加单薄,饭量也在减少。以至于对大家夸赞我“白甜”一词感到敏感——要是老公能胖点,多好啊!三十岁的年纪,他对吃食都提不起兴趣,在我的强迫下,他吃了许多的西药,总是希望他能多吃点饭,多次提议他去看看中医,也给他约定好时间,可每次都因为工作而推迟。一天,我下了最后“通牒”,以强硬的态度逼迫他去见约好的老中医。经过慎重的“望、闻、问、切”,开出了一个厚重的药方,不由分说地我到药店抓了来。

晚上,我将一碗煎好的汤药,放到他的电脑前,满怀着期待:这一碗黑乎乎的草药,寄托了多少的情意?我不知道。我只期待这一碗神农氏发明的药汤,能提高他的睡眠质量,更能减轻他心里的焦虑和生活的重量,努力加餐饭,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啊!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