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见成效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从“烫手山芋”到“金疙瘩”

我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见成效

亳州新闻网讯 6月4日,在蒙城县立仓镇大李集村的麦田里,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金黄色的秸秆飘落在茬口齐整的田垄间,紧随其后的一台台秸秆打捆机将细碎的麦秸捡入囊中,随后“吐”出了石磙型的麦秸捆包,在蓝天白云下显得颇为壮观。

大李集村贫困户徐玖玲正站在自家田里看麦收,她告诉记者,往年每到麦收季节她就开始犯愁,小麦秸秆放在地里影响播种,烧了又会污染空气。“今年好了,政府安排给免费打捆清运,再也不用发愁了。” 徐玖玲说。

立仓镇镇长孙松柏介绍,今年午季,全镇上下在盯人盯地块盯机械防焚烧的同时,还积极为秸秆寻找“出路”,鼓励和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农业企业,通过订单、承包、“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开展秸秆收集、储运业务。

“打捆离田的秸秆由‘烫手的山芋’,变成了企业争着要的“金疙瘩。”孙松柏说,目前立仓镇已打捆离田的秸秆有8万余亩,这些秸秆一部分运到秸秆发电厂发电,将变身清洁能源;一部分运到家具厂、菌菇基地、养殖场,将变成板材、基料、饲料等。

在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厂区的料场记者看到,一辆辆装满成捆秸秆的拖拉机驶入料场,几秒钟后,拖拉机就完成了“卸货”,重新奔回田野拉秸秆。一旁安装了叉刀的挖掘机,熟练地将秸秆捆码成“金”字形的切面…… “要抓紧收储秸秆,到秋收前的发电原料,都靠这几天了。”公司生产部部长罗春金说。

在谯城区,打捆离田的秸秆同样变成了“香饽饽”。

谯城区十河镇种粮大户孙恒彬说,他刚收割完小麦,地里的秸秆就被菌菇种植企业打包运走了。“我一边收割,他们一边打捆拉走,我随即就可以安排种下茬作物了。”孙恒彬说。

孙恒彬所说的菌菇种植企业是市鑫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种植的球盖菇就需要生长在小麦秸秆上。“秸秆运回来,铺到林地里,上面再铺一层土,球盖菇就可以生长了,而且能保持温度。”市鑫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红霞说。

午收以来,十河镇一方面推广秸秆粉碎还田,一方面大力推广秸秆打捆离田综合利用。“十河镇建有一个标准化秸秆收储厂、一个食用菌培植基地,还有规模化养殖场,通过推进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等方式,来实现秸秆的变废为宝。”十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午季,谯城区积极鼓励菌菇种植户使用秸秆,实现秸秆的基料化;畜牧养殖场使用秸秆,实现秸秆的饲料化;化肥厂使用秸秆,实现秸秆的肥料化;加工企业使用秸秆,实现秸秆的原料化。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秸秆利用率达到92%以上,产业化利用量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的42%,能源化和肥料化利用达到利用总量的35%。

据悉,为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目前,我市正在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秸秆产业化利用奖补政策,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利用模式,加速建设秸秆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建立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产业技术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