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古代文学从形式上似可分为两大类:韵文和散文。韵文从《诗经》300首,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剧本、新诗,涵盖一切有“韵”的文字。散文,则在古代文献中占有绝对重要的篇幅和位置其中,对后世文学影响较为深远的,当属《易经》。
首先看唐代“韩柳”的古文复兴运动。韩愈和柳宗元号召文章复古,强调“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治世之道,也就是“思想”。关于“道”或者“思想”的重要性,在《周易·系辞传》中早就有重要论述。《周易·系辞传》说:“其旨远,其辞文”。“旨远”说的不是“圣旨”,指的是文章的“主题要旨”,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观点。“旨远”,要求文章要主旨远大、立论高超。“其辞文”,写文章要讲究表现形式。“辞文”,文章要富有艺术性,要有感染力,要能够吸引读者。接着,《周易·系辞传》又讲了一句对文学而言极为重要的话:“其言曲而中。”什么叫“曲而中”?行文过程中、文字表达过程中,要讲究方式,做到既能表达自己的真正意思,又要“曲而中”,不要剑拔弩张,要委婉理性一些,让人容易接受一些。这个文学形式,也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表现方法。
在表现形式上,《易经》还列出了范例,分别是整齐、复杂等方式。
首先是“整齐”。《易经·震卦·六五爻辞》说:“言有序。”它有两重含义:一是说话要条清理顺,要有秩序,不要语无伦次;二是说话要整齐,后世的赋体、排比、对仗、对偶等修辞手法,都是在这个层面上完成的。为了示范,《易经·既济卦》就排列得很有规律且十分整齐,“既济”这一卦从下至上六爻,一个阳爻,一个阴爻,一个阳,一个阴,分成三叠,整整齐齐,十分完美,就像后代的四六句式和排比句式一样。
其次是“复杂”。所谓“复杂”,是追求豹纹一样的效果,就是作文要追求像豹子皮毛花纹一样的效果,看似繁复杂乱,却能拼成一个美丽的图案。《易经·彖传》里说:“柔来文刚,刚上文柔。”意思是,阳刚的内容需要用温柔的叙述去柔和它,而阴柔的内容可以用阳刚的表达去丰富它。这在今天,就成了文学的节奏感、语言的旋律感。只有“柔来文刚,刚上文柔”,才能使文章节奏、层次刚柔相济,语言具有音乐感。
总之,易经中的很多“系辞”“彖辞”“爻辞”都富有变化,充满了张力,对后代的文学都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形式的引导,显得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