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陈元礼:敢与病魔斗 再向贫困搏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安徽省天长市,有一个濒临高邮湖的古镇,叫万寿镇。忠、孝、礼、义的民风熏陶着一代代乡民。

在万寿镇张安村,今年四十多岁的陈元礼,正在家中检查刚刚包装的一次性地漏。“这些都是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包装要注意细节。”阳光自信的陈元礼正在给大家作培训。在他的身边,是村里十余个贫困户,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包装加工,动手脱贫。

可谁都不会想到,眼前干劲满满的陈元礼是一位脑垂体瘤患者,曾经三次走过“鬼门关”。如今不仅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还引领着当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20余年前,陈元礼还是一个不服输的倔强青年,满怀着理想走出农村,奔走于天津等地,打工挣钱。然而,2001年陈元礼在一次检查中被发现身患脑瘤,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整个家庭震恸不已。

随后,陈元礼在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次脑部手术,虽然病情得到稳定,但是也让他失去了干重活的能力。为了治病,家里也背上了20多万元的外债,一家人因此陷入贫困。

陈元礼(左二)正在扶贫车间里检查一次性地漏的包装。张俊 摄

2016年,陈元礼决定回乡发展,驻村工作队得知他的情况后,积极动员他发展产业。在安徽新利清洁用品公司支持下,陈元礼在家里开办了“扶贫车间”,用于包装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地漏等产品。

工作简单,无需出门,“扶贫车间”吸引了村里十余名贫困户加入其中。每天早上,大家都来到陈元礼的家中,一起忙碌,靠劳动挣钱。“一个月工作下来,能挣2000元,足够补贴家用了。”今年67岁的张大伯说。

如今,经过四年多的时间,陈元礼通过“扶贫车间”不仅即将还完家里的欠债,还在市里买了房子,开上了小轿车。“四年前刚回来的时候,只想着慢慢打工还钱,根本想不到日子可以变得这么好。”陈元礼说。

“我能活到现在,真要感谢这个好政策、好时代。”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陈元礼真切地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努力把包装产业再做大一点,未来能够建一个标准化的厂房,带动村里的群众共同富起来,一起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lihui)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