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天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凉爽、风暴、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进入秋季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收获季节到了,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稻谷开花结实,大豆开始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相继结铃,红薯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总体来讲,进入秋季,太阳高度角渐低,温度渐降,此后,秋风送爽、炎暑渐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便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在皖北地区,晒秋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专门留有晒场。在干净平整的场地上,除了晾晒农作物之外,还可以晾晒吃不完的瓜果蔬菜,比如南瓜、豆角、辣椒等以及各种野菜,将之晒干水分,储存到冬天。这也是在那种艰难岁月里,人们用来谋划改善自己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过去,皖北盛产红薯,红薯这种农作物,产量很大,用途广泛,人可以吃,也可以作为猪牛马等牲畜的饲料。但是,红薯的储存却是个问题,红薯窖只能保鲜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必须切片晾晒,晒成红薯干。于是,皖北的晒秋,从立秋开始,一直到立冬,历时几个月,可以说,跨越了整整一个秋季。

然而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红薯这种费时费力的农作物,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仅是皖北,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都在慢慢淡化,不过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仍把晒秋当成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延续传承。如今,篁岭晒秋已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立秋之后,还需要遵循秋季的养生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要以养收为原则。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