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铅笔“书写”脱贫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8月26日,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的龙辉文教用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现场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在赶制铅笔,为开学的销售旺季做准备。年过六旬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小娟娴熟地将做好的铅笔打包。

“在这里上班每天能赚80到100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告别贫困后,朱小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生产铅笔。周坤摄

龙辉文教用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朱兴家是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本地人,2011年,他回乡创办了一家以当地杨木为生产原料的铅笔厂,制造铅笔、彩笔。随着不断更新技术和设备,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铅笔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为帮助乡里乡邻脱贫,朱兴家在厂区内设金安区龙辉就业扶贫驿站和一个贫困户就业培训中心,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吸纳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厂务工,通过解决其就业问题促其增收、助其脱贫。

虽然今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但朱小娟的工作却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疫情期间,村里组织村民居家套铅笔模,并安排专人上门收送件,确保疫情之下村民也能增收。

朱兴家表示,下一步,该公司准备扩大再生产,为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实现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的“双赢”。同时开发研学基地,让更多孩子知道一支铅笔的“诞生”,更好地服务、回报社会。(杨一 田先进 周坤)(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责任编辑:张珍)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