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坤华在展示加工好的黄桃罐头
亳州新闻网讯 “这个桃子品种叫黄金罐,比普通的桃软一点甜一点,另一个桃子品种是83号,口感脆一点,清爽一点。”8月24日,贫困户潘坤华按下轮椅刹车,拿起桃子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种的桃,微红的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
今年37岁的潘坤华是蒙城县王集乡邱朱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残疾,行动不便,再加上女儿患有脊柱侧弯,医疗支出很大,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2014年,经邱朱村两委入户核查和走访,潘坤华家被精准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潘坤华的家庭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女儿的脊柱侧弯也在“351”健康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完成了手术。
疾病击垮的只是潘坤华的身体,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不安于现状的他得知国家出台了针对贫困户的特色种养补助政策时,也想尝试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潘坤华先是种了一些辣椒、榨菜,但因各种原因效益并不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潘坤华去朋友的桃林游玩,发现树上的黄桃金灿灿的十分好看,口感也非常甜。“如果种植这个,销路肯定不错”,想到这里,潘坤华决定在自家的地里尝试一下。说干就干,2018年潘坤华在村扶贫干部的协助下,成功申请了5万元的无息扶贫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在自家的5亩地里种下了各色品种的桃树。
时间来到2020年,因为种植科学,养护用心,潘坤华的桃树已经长到了2米多高,挂满了果子。到了收获的季节,潘坤华和妻子赵艳飞就用电动三轮车把收获的桃子一车一车拉回家里,“国家为咱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咱要好好利用,不能怕苦怕累。”
“今年的5亩桃树,总收入能达到两万元,比种小麦、玉米强多了。今年还只是第二年试果,明年果树进入丰产期后,产量更高。虽然咱是贫困户,但不能光指着国家帮咱,也得自己努力争取挣钱,脱贫致富。”潘坤华感激地说。
潘坤华身残志坚,不向命运服输,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引领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脱贫致富的勤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