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防疫抗旱,下半年抗洪排涝——种植大户葛德君来之不易的丰收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玉米和小麦产量合在一起应该能达到1000公斤。”9月27日,望着即将收获的近15公顷玉米,谯城区大杨镇聂桥村种植大户葛德君的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大家都说粮食的味道是‘甜’的,这话不假,但对我们农民来说,粮食不仅是‘甜’的,还带有汗水的‘咸’味。”葛德君感慨地说,上半年抗疫抗旱,下半年抗洪排涝,“感觉今年就没闲过,每天‘泡’在地里,守着地里的庄稼过。”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因缺乏化肥、农药,田间管理基本陷入停滞状态;同时又遇到干旱天气,小麦长势缓慢,出现了赤霉病等病虫害,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小麦产量将受到很大影响。葛德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吃不下睡不着。

正当葛德君一筹莫展时,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复工复产政策,他很快就收到了急缺的化肥和免费农药。还没等政府提供的农业机械到场,葛德君就与种植合作社的成员自发组织农业机械和喷药飞机,开展田间管理。

为了及时“扑灭”赤霉病,我市投入了一亿多元资金实施了两遍“一喷三防”,彻底解决了小麦病虫害问题,为小麦的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时浇一次水,每亩小麦能增产一百斤左右。”种了20多年小麦的葛德君道出了自己多年的种植“秘诀”。今年他在小麦拔节和扬花时各浇了一次水,小麦亩产达到400多公斤。葛德君对这个数字很满意,“虽然产量比正常年份略低了一些,但考虑到今年的特殊情况,能取得这个数字实属不容易。”

“十旱九涝”,葛德君已经提前做好了下半年抗洪的心理准备。他刚把玉米种上不久,就开始了连绵的雨水,不仅影响了玉米生长,而且玉米叶部和根部出现了病虫害。但由于防治及时,病虫害很快就被战胜了。

连续降雨并没有对葛德君的玉米造成多大不利影响,这得益于大杨镇提前部署建设和完善的水利设施。该镇是我市小麦的主产区之一,也是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沟渠发达,灌溉、排水便利。雨季来临前,大杨镇提前组织机械疏通沟渠,及时将雨水排泄了出去。

虽然玉米还没有正式收割,但葛德君已经估算出亩产量:“550多公斤肯定没问题的,比正常年份产量还要高。加上上半年小麦的产量,今年粮食亩产在1000公斤左右,与正常年份持平。今年面临这么多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获得了丰收,这让我对以后种植粮食更有信心了。”

抗旱、喷药、排涝……提起今年的庄稼,皮肤黝黑的葛德君笑着说:“这茬庄稼可真没少‘折腾’人”。

尽管如此,但一想到丰收的喜悦,葛德君脸上还是露出了憨厚的笑容,“只要看到满仓的粮食,咱庄稼人啥苦都忘了,就只剩下了高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