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和村民们一起喜迎“双节”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0年第38周

马上就要迎来中秋和国庆了,而且是难得一遇的“双节同至”,再加上正逢玉米大丰收的秋收季节,整个村子洋溢着快乐气氛。走在村子里,经常遇到拎着月饼、提着鸡鸭鱼肉的村民,看见我时他们总会热情地打着招呼。

每当这时我都感到特别开心,这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不正是如今幸福生活的写照吗?也是我们驻村扶贫想要的结果啊!

张华(左二)到贫困户家中走访

牵线相隔千里的团圆

“张书记,你周末怎么没回家啊,快来我家坐坐吧。才几天没见,我都想你了。”9月26日,在村里走访时遇到了贫困户周振法,见到我在村里走访,周振法热情地拉我去家里坐一会儿聊聊天。

来到家里后,周振法拿出一块月饼,非要我尝一尝,说如果没有我的帮助,他有精神疾病的妻子白秀云到生命的最后都不会与失散多年的亲人团圆。

15年前,精神失常的白秀云流落到涡阳街头,遇到了周振法。周振法将她接到家中多次尝试联系她的家人,始终没有结果,后来两人一起生活,相濡以沫。去年白秀云被诊断出癌症晚期,整天哭着喊着“找妈妈……”。我知道此事后,发动身边一切力量,终于帮助白秀云在离世前找到了失散21年的家人,帮她圆了人生的最后一个心愿。

为了改善这家人的条件,我们扶贫工作队又帮他们办理大病救助、危房改造、孩子上学等具体事务,安排他担任村里环境卫生清理员,每月有600元收入,同时享受村里养猪、光伏发电等集体收入的分红和救助,生活步入了正常轨道。

从贫困户到村民组长

9月27日一大早,我来到贫困户刘安民家,看看他过节物品准备得怎么样了。今年76岁的刘安民全家6口人,早先家境殷实。后来儿子因交通事故造成多人伤亡被判刑坐牢,儿媳妇离家出走。这个家庭陷入了贫困。

知道他家的情况后,我和扶贫工作队成员每天都会到他家开导劝解,还专门召开了两次群众大会,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明确要求大家对刘安民家不能有歧视态度,应给予理解和关心。后来,我又带着刘安民去监狱探望儿子,鼓励他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

刘安民放下了思想包袱,他种植林木、药材、养猪养鸡,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帮助其他贫困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被群众推荐为村民小组长。

“张书记,我这里你就放心吧,有好处先紧着其他有需要的人,我家现在吃喝都不愁了。”看到我来到家中探望,刘安民说。

向小康生活稳步前进

现在正是脱贫攻坚的收官阶段,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20看20问”的全面排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彻底整改,为12户贫困户的房子漏雨和窗户透风作了修缮,为9户贫困户配置了衣柜。

这几天我们扶贫工作队又来到了几个边缘户家中走访,一一制定帮扶政策确保他们不会进入贫困状态,研究怎么才能更好地激发个别不愿意劳动的贫困户,发挥好他们的潜能。

记得刚来到田小庙村时,贫困发生率为10.68%。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如今,村里建档立卡的223户贫困户576人除2户重病卧床的以外,全部脱贫,贫困村出列,较好地实现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村集体经济收入由零变为现在的60多万元,

我出身于农村,高中毕业后投笔从戎,在部队的经历,让我对国家和农村都充满了感情,我深知村民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脱贫攻坚的工作还在继续,我会坚守在这里,和村民们一起向着小康生活前进。(张华/叙述  记者 李锦文/整理)

人物小记

张华,现任亳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监事会副主任。2017年5月受组织选派到涡阳县城东镇田小庙行政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