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织出”脱贫致富新画卷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周小芹养殖的桑蚕

亳州新闻网讯 “小芹,我看你这蚕养得这么好,一年也就忙两季,收益可观,如果我养的话,你看行吗?”10月9日,在利辛县孙庙乡高堂村益农家庭农场,养蚕工人王爱国边喂蚕边问道。

“那咋不行啊!当初养蚕就是考虑到养蚕投资少见效快,大家都方便养我才养的!你那么勤快,又细心,只要你想养,肯定能养好!”被称作“小芹”的益农家庭农场负责人周小芹笑着说,“到时我把养蚕的技术教给你,从购买蚕苗到销售蚕茧我这边也都可以帮你联系,另外我这边也收购蚕茧,你不用害怕到时销售不出去。只要大伙有需要,俺提供一条龙服务。”

作为益农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同时也是高堂村的村委委员,周小芹一直在用自身实际行动践行“我是共产党员,为民服务我上前,带头致富我争先”的理念。2018年年底,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周小芹和丈夫发现种桑养蚕是一个不错的出路,“投资少、见效快、工作强度小,一个周期只需28天左右,在家留守的父老乡亲都可以养,而且还是绿色产业。”

认准路子后,周小芹先是承包了40亩地开始小规模地尝试养蚕,养出经验后,2020年4月,通过扩大规模建设养蚕基地,高堂村益农家庭农场正式成立。投资成本约30万元,蚕房总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桑树种植面积约80亩,每年可养殖蚕种近200张左右,年收入20余万元。

益农家庭农场每年在采桑摘茧的季节,需要雇佣人工50余人,其中有27人是贫困户,不仅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脱贫,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活儿不重,离家又近。工资是多劳多得,一天最少可以挣到60块钱,多的还可以挣到100块,既能挣到钱又能顾到家!”脱贫户程广侠一边忙活一边乐呵呵地说。程广侠丈夫患有重大疾病,女儿正在读大学,家庭困难又无法外出务工。周小芹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后,每次农场需要务工人员时,总是第一时间联系她,这样每年可以给他们家增加6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政府给予的精准扶贫帮扶措施,程广侠家2017年顺利脱了贫。

为了把桑蚕养殖做大做强,这两年周小芹与丈夫有空就到养殖大户和规模化养殖基地参观,学习交流先进经验,通过对养蚕技术、管理模式的改进,对市场行情的深入调研,做到了把桑蚕养殖存在的风险降到最小。

“我和丈夫都是党员,同时我还是一名基层村干部,更应该发挥好党员模范带头致富的作用,我希望通过自己致富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把桑蚕养殖产业发展成为我们高堂村的特色产业,成为高堂村的品牌产业。”周小芹坚定地说。

此外,周小芹积极发动村民加入桑蚕养殖队伍,免费为他们提供桑蚕养殖技术和购销蚕品。看到不少村民在周小芹的帮助下增加了收入,王爱国心里也痒痒的,听到周小芹爽快地答应了,他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样我就没啥顾虑了。下一季育苗时我也开始养。”王爱国充满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