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基地丰收忙 助农增收奔小康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践行“四力”要求,讲好脱贫故事。连日来,本报记者跟随全市“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集中主题采访团,深入三县一区贫困村、扶贫产业基地、扶贫企业等脱贫攻坚工作一线,充分采访挖掘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优秀扶贫干部,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脱贫户,带领乡亲致富的企业、合作社等创业示范带头人等内容,全面展现各地各部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振士气、坚定信心,全力以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从今日起,亳州晚报推出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专栏,对记者采写的稿件进行刊登,以飨读者。

工人在分拣金果梨

亳州新闻网讯  筛选、归类、称重、封箱、装车……9月中旬以来,脱贫户张素娥和其他工人一起,在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甘露园产业扶贫基地院内忙个不停。这些批量打包装车的沙澧特金果梨,很快将被运往浙江省嘉兴水果批发市场集中销售。

“我常年在这里务工,施肥、浇水、剪枝、授粉、摘梨……基地有啥活就干啥活,一天60元,一年也有近万元的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好得很。”58岁的张素娥边给金果梨称重,边笑着对记者说,她家是二女户家庭,大女儿已出嫁,二女儿在上学,因丈夫张万军患脑出血和心脏病,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困境。2017年,经精准识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精准帮扶政策的支持下,一家人的收入逐年提高,生活逐渐向好,并于2018年顺利脱贫。目前,张万军在村里干维护光伏电站的公益性岗位,每年有7200元收入;家里的7亩地每年流转费用是6300元,还有计生奖扶等帮扶措施,“日子就像咱这甘露园的金果梨,甜到心了。”

李大塘村甘露园产业扶贫基地,隶属于尚长河果业有限公司,属返乡创业企业,坐落于小辛集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内。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种植和回购销售有机果品(沙澧特金果梨)为主,充分发挥企业带动作用,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该公司现已流转土地3000亩,其中流转38户贫困户土地192亩,每亩地年租金900元。同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800亩沙澧特金果梨,由公司统一供苗,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产品回收合同,保证种植户稳定收益。李大塘村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40万元,为该村贫困户每年发放入股分红资金8.4万元。公司还吸收李大塘村及芡河、中营等周边村贫困户26人就近就业,人均年务工收入一万元左右。

“今年基地梨树已进入盛果期,预计每亩可采摘5000公斤,按照现在市场价每公斤2.6元计算,预计亩产值在13000元左右。”该基地负责人李强介绍,李大塘村投资环境好,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公司效益越来越突出,未来还将投资建设梨干厂、梨膏厂、梨酒厂,延深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我们也一定会将农民地租款、工人工资、贫困户分红款放在首要位置,第一时间打卡到位,全力保障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合法收益。”

今年以来,我市全力推动扶贫领域的复工复产。提前拨付市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64亿元,全力保障扶贫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全市26个就业扶贫车间和177个扶贫龙头企业于3月全部复工复产,带动5466名贫困人口就业。同时,着力加强产销对接,推进农产品销售,共发放鲜活农产品运输通行证1723张,开展线上平价购买、线下集中配送,累计帮助销售鲜活农产品5614吨、3990.5万元,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农产品滞销问题。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