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双手加油干 阻断贫困隔代传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现在政策好了,看病给报销,公益性岗位一年还有七千多,五口人低保一年两万多,种植还有技术员来指导,日子是越过越好。”10月11日,正在林下进行蔬菜田间管理的李俊兴,擦擦头上细密的汗珠笑着说。

现年41岁的李俊兴是利辛县孙庙乡幸福村的脱贫户,因其父亲2010年突发脑出血,瘫痪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母亲因先天不足无法照顾卧床的父亲。李俊兴年幼的儿子又被查出罕见的脑血管畸形,手术花费20多万,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2013年被整户识别纳入贫困户。

扶贫工作开始后,村里不仅给予李俊兴生活上的帮助,还引导他进行蔬菜种植增加收入,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每天天刚蒙蒙亮,李俊兴就起床为全家人做好饭,紧接着就去地里除草、培土、浇灌。

经过乡农技员的指导,李俊兴种的豆角长得特别好,上市也早,两块钱一斤,3.5亩净收入就有五千多。生姜长势也很喜人,预计亩产5000斤,一亩地卖个两万块钱不成问题。在不断的努力下,2016年李俊兴顺利脱贫。

如今,除了忙于照顾家庭和蔬菜种植,每周末李俊兴都会骑车两小时带着家中的大女儿到县城学习弹电子琴。

“我年轻时学习成绩很好,就是因为家里穷早早就下学了,现在我不能让孩子再吃没有文化的亏,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女儿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现在想学点才艺我肯定支持。”李俊兴说,多亏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不然温饱不解决,肯定不敢想孩子学琴的事。

“我一直相信幸福的生活是干出来的,国家有那么好的政策,我更得好好努力加油干,走向小康生活。”李俊兴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