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的这个国庆长假,过的很有意义,既陪伴了父母,又看了一本书:《鲁宾逊漂流记》,也得到了很好的休息。最令我欣慰的是,我又见到几位老友。

父母现在仍住在涡阳县的青疃镇。父亲今年已经88岁了,身体还算硬朗,行动自如,生活自理,除了听觉有点障碍,并无其他疾患。母亲今年已经89岁了,2018年的农历腊月初八,不慎摔断了右腿,经过两次手术,现仍然瘫痪在床。

国庆长假来到了,两个小孙子,也不要我接送了,我又获得了几天的自由。今年的国庆节,恰与中秋节重叠,既是喜庆的日子,又是团圆的日子,我肯定要回青疃的。

在青疃的几天里,每天的午饭、晚饭,我都要陪着父母喝两杯,此时,父亲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但父亲只记住了他当年的过五关、斩六将,至于他的那些夜走麦城的事,却全都被他给忘完了。

我能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二位老人,并无其他过多的要求,他们唯一的期望,就是能有子女陪他们说说话。

老人的这个期望,要求并不算高,但是,作为子女,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

哥哥是留英博士,现在和嫂子、两个侄子,定居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妹妹在宿州市工作,工作很忙。最忙的还要数弟弟,一天到晚不归家,基本上见不着面。父母亲虽然孙子、重孙子有一二十个,但除了年初一拜年发压岁钱,能到爷爷奶奶跟前问候一两句,平常很少有人过来,陪二位老人说说话,聊聊天。也不是他们不孝顺,只是不得闲,而是没有共同的语言。年轻人,不能理解老年人的心情,有一点时间,就喜欢玩手机,现在,能坐下来,与二位老人,说说话,聊聊天的,怕也只有我了。

由于老年性脑萎缩,父亲的记忆力已大不如前,他所能记住的,就那三四个故事。十几年来,每到吃饭,必然开讲,基本上做到了年年讲,月月讲,逢饭必讲,颠过来,倒过去,还是那三四个。对这些故事,每一个,我都能倒背如流。当父亲讲完上一句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下一句会怎么说。但尽管如此,每一次吃饭,父亲还是不厌其烦,津津乐道。我也装作十分好奇,听得津津有味。就这样,一顿饭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仔细地想一想,都快九十岁的人了,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还能要求他们去干什么?我们又能为他们去干些什么?需要我们奉献的,就是一点时间和一副笑脸,仅此而已。

父亲是在青疃交管站站长任上退休的,现在每个月的退休金能拿到四千多元,除了每天到街上买点萝卜青菜,隔三岔五地割二斤肉,基本上花不着什么钱,每个月都有剩余。对当前的生活状况,父亲感到非常满意。但最使父亲高兴的,还是党对农村的好政策。

父亲曾经在本村担任了十几年的大队书记,对农村的情况非常熟悉,对农民的生活也非常关心,尤其是对党在农村的政策,非常关注。对党和政府免除农业税这件事,他非常高兴。他曾多次对我说:“皇粮国税,自古有之。历朝历代,从来没听说哪个朝代不要农业税。如今,种地不仅不要钱,国家还倒过头来给老百姓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社会主义真是太好了!共产党真是太伟大了!”

除了陪陪父亲,回到老家还能见到一些儿时的小伙伴,偶尔和几个老友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出去转一圈,觉得生活真的挺好,现在的生活,很幸福,也很满足。

陶渊明有两句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回到青疃,我就像飞累了的一只小鸟回到了窝里,美美地睡上一觉之后,道不尽的惬意,说不出的舒坦。

这次回乡,我有了一个新的感悟:

“健在的父母,使我们的生活,踏实而温馨;

诚挚的朋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而多彩。”

不是吗?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