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必有追随者。其实在孔子之前,老子就已经说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很早就成为中国的人文理想。
“德”有公德、私德之别。公德包括法律和道德,“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社会像一部机器,公众就是这庞大机器上的部件,都努力工作、各司其职,这部机器才能正常运转。如果哪个部件出了问题,机器运转就会出问题,特别是掌握公权力的人,如果德不配位,那简直就是灾难,拍脑袋决策、豆腐渣工程,祸国殃民。私德是一个人的人品和修养的体现,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私德指能处处为别人着想、诚信友善、洁身自好,这种人大家都愿意与之相处;反之,贪图名利、好吃懒做之徒,大家都会避而远之。
周恩来总理为何能受众人景仰?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在他的操劳下,中国的外交取得丰硕成果,这是公德;他与邓颖超结为夫妻,生活简朴,一生虽无子女,仍然伉俪情深,这便是私德;他离世时,举国同悲,多年以后,人们仍然深深地怀念他。这就是厚德之人的典范啊!
不只是伟人,普通人也有厚德之人。我的一位朋友,在单位人缘极好,虽然没什么职位,但总愿意帮大家的忙,受了委屈也不辩解,在家里孝敬父母,十数年如一日照顾老年痴呆的老父亲,街坊邻居提到他无不点头称赞。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他的为人令人敬佩!
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人退休,有的注重保健身体、带带孙子,偶尔出去转转,或与几个老友聚聚,日子过得自由自在、怡然自得;有的老干部退休后不适应,抱怨原来的同事不相处了、世道人心变了,抱怨社会乱象多了,子女不孝了,等等,好像谁都对不起他。不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调整不好心态而自寻烦恼,怪不了他人的。
“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衡量别人的标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实就是养德,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从时时、处处、事事做起,不仅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自己活的也很愉快!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