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湾的炮楼似“玄武”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赵王河与宋汤河在“十河”交汇,宋汤河有一条支流,叫“急三道河”,位置在鹿邑县之东亳州城之西的侯桥一带。河的传说虽优美,但委实荒诞不经。说是大唐宰相魏征梦斩私改雨簿的泾河龙王——本来唐皇李世民已经答应出手搭救,午时前把魏征留在皇宫下棋,不想魏征迷迷糊糊做梦追赶老龙王,老龙王乘云跑到亳州,被魏征赶上,老龙王无路可逃,急得在地下紧拱几拱,拱出一条河来,在鹿邑县西铁窗户棂子旁边拱不动了,还是被魏征兜头截住,把龙王斩了。老龙王拱得急,那条河连拐几拐,就叫“急三道河”。

急三道河,确实有几个陡弯,但是看了赵王河的几个急弯后,急三道河就没有出奇之处了。

赵王河在大杨镇之西的大吴楼村后接受了清水河的汇入,向西,就分成了两股,西南的一支,是清水河,西北去的是赵王河。西行不久,就连拐了三个急弯。这三个弯都很急,几乎都是九十度,不仅拐得急,而且水面宽阔,水流很急,河水很深,河堤垂直,很有些大河的味道。这三个弯中,接连三个村庄,分别是朱湾、王湾、刘湾。大河环绕村庄,绿树翠竹掩映,使这几个村庄占着极好的风水地势。

刘湾有一座“炮楼”。

这样远离市廛非常适合陶渊明一类隐士居住的村子,忽然有了“炮楼”,是极令人惊骇的。

穿过一大片竹林,走进窄窄的村口,让见过的人都感慨于岁月的力量,不过六七十年光景,时光已经完全销蚀了战争的痕迹,不经健在的耆宿故老讲解辨认,我们几乎不敢设想那是战争的产物。

可能因为背依大河,当初的国军刘纯一部在此修筑据点,从规模和设计看,很可能是亳县城陷落后,为新县政府修建的临时办公地,因为那些工事,都是永久性的,后来,也可能因为刘湾村距离县城不过三十华里路程,城里的日军随时可以骚扰,才再一次南移,将县政府迁在了古城集,一直到抗战胜利。

但这座据点修建得甚是科学。南负赵王河,成为天然的屏障,环村挖了一圈深沟,引赵王河之水灌入其中,唯有西门留了一座吊桥,夜里悬起,就是一座环水的寨堡。沟深坡陡,无法爬越;寨堡四角筑有四座炮台,如同动物的犄角,凸出于尖角之外,炮台高有数丈,台上建有厚土夯筑的碉堡,由于四座炮台凸出,俯瞰之下,就像一只乌龟趴在地上,四只脚就是四座炮台。碉堡三面留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可以发现侧面进攻之敌,还可以火力支援,没有观察死角和射击死角;寨内,挖有纵横交错的交通壕沟,士兵可以通过战壕随时支援需要支援的据点。

从刘湾炮台的外形看,极似一只乌龟,它的头应该是弱点,可是放在了水深且急的赵王河边,头枕大河,变弱为强。乌龟,古称玄武,此炮台,是不是根据古兵法所列的“玄武阵法”构建的呢?可惜,猜想设计者早已作古,无从问起了!

据当地士老回忆,刘湾炮台建成后,没有使用,国军就撤走了,没有发挥抗战的作用,后来,反被土匪蒋六秃子利用,负隅顽抗,牺牲了许多解放军战士。不过,岁月沧桑,风雨树木,早已掩埋了战争的痕迹,后来者所能凭吊的,只是几座越来越小的土堆罢了。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