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8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登陆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截至目前,我市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家、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6.4%,其中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注册资本金86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63.8亿元,吸纳就业2.6万人,正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经营管理水平、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各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型“单打冠军”“ 隐形冠军”“配套专家”,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抓好“三个到位”
政策落实到位。每年优选100户中小企业纳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集中政策资源,加大培育力度。统筹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政策叠加助推效应,“真金白银”扶持。每年申报认定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省市县分别给予60万元、20万元、20万元财政奖励。
为企服务到位,“四送一服”平台、政企直通车平台常态化收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诉求,企业反映问题的回复率100%,办结率95以上。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到位。落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兴工业强市建设政策,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集聚服务资源的能力,健全服务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我市拥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8家,整合带动各类专业服务机构28家,务中小企业2789家,提供各类服务项目7153项。基本形成了具有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功能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三个打造”
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水平,推深做实“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各级干部走访企业5682户,共促成3386个要素项目成功对接。
着力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落实扶持政策,对获得国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给予50万、20万元一次性奖励。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1家,入驻企业总数2865家,开展服务活动3655次,为企业服务12354次。
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围绕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转型升级、投资融资、市场开拓、创业创新能力,引进市内外高端辅导师资,实施有针对性的精准培训。今年以来,举办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7期,培训人员1290人次,实现管理水平跃升。
集中疏解“三点”问题
疏通体制机制的“堵点”,以“放管服”改革为动力,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创业体制机制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动能。大力推动“证照分离”“照后减证”,逐步实现“照后能营”。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压缩重点事项审批时限,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审批手续压缩至27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登记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
克服创新发展的“难点”,制定实施一揽子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构成了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力助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计划,给予固定资产投资10%财政补贴。鼓励企业改革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纾解企业融资“痛点”,1-9月份,全市地区贷款增速为19.56%,存贷比91.06%,存贷比居全省第4位。新增中小企业贷款269.99亿元,同比增长20.89%。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进一步落实降税减费,截至目前,全市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人工成本、财务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多种方式,累计直接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31.59亿元。疫情期间,全市为1.3万户小微企业减免租金7890万元,减免物业费109.2万元。2020年支持新兴工业强市资金项目459个,扶持资金6147万元,扶持我市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记者:武景 编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