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市白领到小康路上“领头雁”——记谯城区立德镇申楼村党委书记李艳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08年,大学毕业的李艳梅远赴北京,多年打拼,成了众人羡慕、月薪过万的都市白领。然而,2017年,她却放弃了都市生活、放弃了高薪,回到谯城区立德镇申楼村,成为一名村扶贫专干。

几年来,李艳梅从村扶贫专干做起,到村委会副主任,再到村党委书记,她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挥洒在申楼村的扶贫事业上。2014年,申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3户378人,截至2019年底,仅剩8户1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9%降至0.16%。

李艳梅走访贫困户王显连

放弃过万月薪返乡当“村官”

2008年,李艳梅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远赴北京打拼,从事电子商务方面工作。当时,电子商务正是发展上升期,李艳梅的个人发展也在上升期,月薪在万元以上。

在别人眼里,她是令人羡慕的都市白领。但李艳梅却不时感到,北京,只是她谋生的地方,虽然那里有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多彩的生活。“我总感觉生活中缺点什么,现在想来,大概是归属感吧。”在申楼村村部,李艳梅告诉记者。

思来想去,反复权衡,李艳梅还是下定了决心,辞职,回家!2017年5月,李艳梅回到申楼村担任扶贫专干。“头上有星空,脚下有沃土,我要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多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家乡奉献自己的青春。”进村第一天,李艳梅这样为自己加油打气。

申楼村位于立德镇西北部,位置偏远,离镇上还有12公里,生产方式单一,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常年外出打工,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73户378人,贫困发生率4.9%,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当时,就有人好心地劝她,“艳梅,你这孩子,是不是傻呀,大城市不待,你就是在家干点别的啥,也比当扶贫专干好呀。”“你不想让咱庄变得更好吗?”面对这样的劝说,李艳梅总是这样反问。

“为改变家乡做点什么,这才是我想做的事业。” 李艳梅说。

扶贫工作的确不好干。特别是李艳梅挨村逐户把困难群众走访一遍后,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对村里基础设施的薄弱,脱贫的难度,我有心理准备,但走访后,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李艳梅说。

但是,这并没有吓退、更没有吓倒李艳梅,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

李艳梅和同事一起研究申楼村扶贫工作

把扶贫政策落实到每一户

任村扶贫专干以来,“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李艳梅心头。

李艳梅先在精准摸透情况上发力。为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她一次次逐户摸底调查,了解贫困户基本情况。

“我们村有多少贫困户?谁家种果树了?谁家种药材了?谁家养牛羊了?谁家养鱼了?谁家孩子在上学?谁家有重症病人?贫困户的这些基本情况,到现在我还记得一清二楚。”李艳梅说。

然后,确保各项扶贫项目实施精准。李艳梅再一次次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细致认真地为每一位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找准他们致贫原因和弱项短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人因户制定帮扶脱贫计划。

“现在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就及时说。天冷了,要照顾好老伴。”11月24日一大早,李艳梅又来到贫困户王显连家中了解情况。

王显连今年64岁,肢体四级残疾,只能做些简单的农活,妻子患有胃穿孔和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坐在轮椅上,家里的最大开支就是医药费。

针对王显连的情况,李艳梅介绍他到当地的潇鑫养殖专业合作社学习养羊技术,还帮王显连申请了危房改造补助,改善居住条件。

“现在养羊成了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去年养了12只羊,前些天卖了8只,总共卖了9000多元。”王显连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养羊的收入外,他还种了3亩白芷,每亩每年不仅有500元补助,白芷收获后,又是一笔收入。

“现在生活不仅好了,还有了奔头。”王显连激动地说,李艳梅每次上门,都会鼓励他和妻子,“放心吧,只要肯干,日子肯定一天比一天好”。

“扶贫重在扶志,要破除‘等靠要’思想。”在外打拼多年的李艳梅深知这一点。

贫困户王长贤,妻子膝关节骨膜炎,需要更换膝关节,医疗开支很大。针对王长贤的情况,李艳梅不仅指导他发展养殖,还安排他到村里的扶贫公益性岗位就近就业,增加稳定收入。

今年中秋节,贫困户孙兴亮的鱼塘第一次开塘,销售额就达到6万元。

孙兴亮早年在外打工时,学到了一手养鱼技术,李艳梅就鼓励孙兴亮养鱼。

“当时,我很有想法,但养鱼投入很大,也有很多顾虑。”孙兴亮说,这时李艳梅告诉他,政府有专门的小额信贷支持政策,“钱不是问题”。

备受鼓舞的孙兴亮决定养鱼。在李艳梅的帮助下, 5万元贷款一个星期就发放了,再加上亲朋好友的帮助,孙兴亮投入了近10万元,建起了占地16亩的鱼塘。“现在剩下的鱼准备在春节前出售,保守估计能卖15万元左右。”孙兴亮高兴地说。

目前,申楼村共有扶贫养殖户25户,固定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63人。

“扶贫政策只有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身上,才能真正有脱贫成效。”李艳梅说。

用更多汗水收获更多幸福

在申楼村,有困难找李艳梅,成了村民们遇事后的第一反应。面对村民们的各种诉求,李艳梅都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和同事一起想办法解决。

“村民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是对我最大的鼓舞。”李艳梅说。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表现优秀,在2018年9月村委换届选举中,李艳梅被选举为申楼村委副主任,2020年8月,李艳梅又担任了申楼村党委书记。

“担任村党委书记以后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李艳梅说。

“李艳梅虽然是女同志,但她不娇气不做作,工作从不拈轻怕重,比男同志还能吃苦。” 申楼村党委委员郭杰说,去年6月份,正在休产假的李艳梅主动提前回到岗位上。“我们都很佩服她对扶贫工作的责任和激情。”

今年35岁的李艳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孩子刚上幼儿园,小的还不会走路。因为忙扶贫,孩子全都交给了公公婆婆照顾。

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李艳梅,放弃高薪回来,后悔吗?还有人对李艳梅说,现在电子商务这么发达,你要是不回来,估计也是“李董”“李总”了,这不更风光吗?

“如果我不回来,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但是,我不后悔。看着申楼村每天都在变化,一个幸福美丽的小康村就在眼前,我由衷地有归属感。我的事业就在这里,我想让申楼村变得更风光。”谈到未来的工作,李艳梅满怀信心。“我相信挥洒更多的汗水,我们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