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梦可(右一)与蒙城县作家采访组成员经常深入扶贫一线采访报道
第一次听到许梦可这个名字,是在一次文学交流活动中,本以为是个女孩子,没想到是个阳光、帅气的男生,着实出乎我的意料。在走访贫困户,深入基层采访扶贫干部的过程中,他能吃苦、出稿快、爱学习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扶贫宣传工作的原因,加上他勤学好问,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新时代青年 投身脱贫攻坚
一个蓝色笔记本,两支黑色水笔,一杯开水,这是他下乡采访所携带的全部“工具”,完成采访工作后,许梦可会查看贫困户手册、询问贫困户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详细做好记录,同时联系并对接一些爱心公益组织,对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小许,脾气好,人非常有原则,有几次来我们家了解扶贫情况,眼看到吃中午饭时间了,无论怎么留他都坚持要走”大韦村贫困户付海说道。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的许梦可,写作基本功扎实,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文学赛事和交流活动,先后斩获天津市首届大学生默剧比赛一等奖、天津市第七届大学生校园微视频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青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第一届沁朗杯全国青年文学大赛三等奖等。此外,他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2017年9月,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由于表现突出,他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扶贫宣传员 扎根乡村一线
毕业后他选择了回到家乡发展,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任务,蒙城县作家协会主动出击,迅速行动,成立了蒙城县作协扶贫宣传采访组。脱贫攻坚的战鼓擂动,深深吸引了他。大学期间就加入蒙城县作家协会的许梦可,每每想起自己因得到国家8000元助学贷款资助,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这个心怀感恩的青年觉得报答党恩情的机会来了,他也要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从2019年起,许梦可开始把目光聚焦农村,聚焦脱贫攻坚,把笔触向农村延伸。立志用手中的笔墨展现脱贫攻坚成果,发现好典型,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将脱贫攻坚战役中取得的成就宣传报道好,为扶贫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精神力量,做出一个青年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为写出高质量的稿件,他走出家门,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脱贫路,当起了脱贫攻坚的一线宣传员。出于故土的情怀,他先把重点放在自己的老家王集乡,先后对王集乡境内的许寨村、李庄村、全集村、大韦村、邱朱村、代刘村、庞沟村等地进行实地走访。王集乡的村村落落,贫困户、孝老爱亲代表、致富带头人家里,扶贫车间、脱贫致富产业的土地上都有他采访的身影。随后,他开始涉足蒙城县其他乡镇,双涧镇王湾村、郭湾村、许疃镇毕集村、立仓镇炮台沟村……都留下了他走访采写贫困户和挖掘扶贫干部先进典型的足迹。
执笔书青春 初心系脱贫
由于白天工作忙,抽不出时间,他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和村干部一起走访贫困户,曾有一次,他连续走访了三个村的四家贫困户,在回城的路上,他还在整理采访内容,构思稿件。采访认真细致,写稿子精雕细琢,出稿作品质量高,这是采访组其他成员对许梦可的评价。
走到哪里写到哪里,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两年来许梦可撰写扶贫宣传、脱贫攻坚稿件累计达40000余字,皮肤变黑了,人更瘦了,虽然不是扶贫干部,但很多人都把他当成了扶贫干部。为了写好一篇稿子,他想方设法了解脱贫信息、扶贫政策,广泛搜集扶贫素材。全集村的丁秀琴,儿子因为意外事故,造成脑瘫,生活不能自理,她精心照顾脑瘫儿子二十年,在村两委的帮扶下最终顺利脱贫,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许梦可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素材,多次到丁秀琴家了解具体情况,为了确保稿件的真实性,他电话联系了丁秀琴在外地工作的女儿,核对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篇稿件先后在亳州文明网、安徽文明网刊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的步伐。当听说邱朱村的桂含明,从贫困户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时,许梦可和乡扶贫办工作人员李博杰,先后利用三个周末的时间对桂含明深入采访,《西瓜里长出脱贫大产业》《贫困户种西瓜,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等稿件先后在蒙城扶贫、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出。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许梦可的扶贫宣传稿件先后在蒙城电视台、亳州晚报、中安在线等媒体平台推出,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发挥乡贤作用,化解矛盾纠纷》《扶贫鸽啄开致富门》《瘦弱母亲照顾脑瘫儿子,二十年不离不弃》《贫困户成了致富领头羊》等稿件先后在亳州文明网、安徽日报、安徽文明网、学习强国刊载。
一次次田间地头走访,一次次与贫困户倾心交谈,一次次深夜赶稿,虽然辛苦,但却蕴含着收获的喜悦和能为脱贫事业出力的自豪感。“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的根就在农村,能为家乡的扶贫做点事情,我感觉到非常光荣,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许梦可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