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7周
今年,随着最后两户贫困户成功脱贫,我们程大村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的目标。虽然实现了全部脱贫,但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松一口气的思想。本周,我依然坚持走访脱贫户,认真排查,杜绝发生返贫现象,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余玉奎(左)走访脱贫户
脱贫靠双手 幸福自己“挣”
11月30日下午,我来到于庄走访,正巧碰到从徐州务工回家取药的脱贫户于志奎。“余书记,我终于可以自己上班挣钱了,工资还不低嘞,每月4000多,包吃包住,离我家属上班的酒店不远,相互之间还能有个照应,我要好好感谢你啊!”于志奎说。看到他激动的样子,我也从心底为他找到满意的工作而高兴。
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青壮年来说,找一份工作或换一份工作都是很平常的事,但对患有“肺动脉高压病”的于志奎来说意义就大不一样了。于志奎的求职之路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我和工作队的同志帮他联系了好几个工作,最终都因为老板听说他患有“肺动脉高压”这种病而拒绝接收他。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本村一位村民聊天时,听说他有一个亲戚在徐州开诊所,需要招一个勤杂工,于是我把于志奎介绍给了他,没想到还真成了。
于志奎的情况有些特殊,他所患的“肺动脉高压病”属于罕见病种,也是一种“富贵病”,只要坚持吃药,就跟健康人一样,一旦断药就会有生命危险,但药费非常昂贵,平均每月药费将近4000元,而 且这些药不能通过住院享受一般的报销政策,只能到外面的药店购买,经济负担很重。两个月前,通过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共同努力,向各级扶贫办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多次汇报后,终于帮他把药费报销问题解决了。
于志奎家今年已经脱贫了,但是要真正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光靠国家的政策扶持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激发他们自身发展的动力,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增加收入,才能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产业促增收 致富底气足
每次经过脱贫户程修华家门口时,我都忍不住想进去看看,他家的猪、鸡、鸭、鹅长多大了,是不是应该出栏了。12月2日下午在村里走访时,他家里正好有人,我没多想就推门走了进去。“余书记来了,给你汇报一下,我今年养的20头猪再过10天就可以出栏了,春节前鸡鸭鹅共600只也可以出栏,还能赶个好价钱。”刚走到门口,程修华就如数家珍地给我介绍他今年的养殖情况。
我还没问他今年大概有多少收入,他就拿起计算器给我算开了。“余书记你看啊,今年的生猪价格和往年比虽然有所下降,但影响也不大,第一,饲料大部分是我家地里生产出来的,自己加工。第二,我没请工人,不付工人工资,成本低。所以平均每头猪赚1800元没问题,20头36000元,加上鸡鸭鹅赚的,今年收入6万元稳稳的。哦,还有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政府还补贴5000元,总共六万五,我很满意了,我要感谢你们帮我申请的小额贷款发展养殖,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告别了贫困。”
看着程修华满意的笑容,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增加收入,确实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程修华曾经在外打小工,因为没有多少文化,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家里有个病人长期看病吃药,加重了经济负担,日子过得很艰苦。得知他的情况后,工作队为他申请了5万元的贴息小额贷款,鼓励他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去年,他拿到贷款后立即买进15头小猪、300只小鸡,由于去年行情较好,到年底出栏后收入6万余元,一举还清了贷款。程修华说,明年他将扩大养殖规模,发动其他贫困群众和他一起搞特色种植养殖,共同发家致富。
大学生支教 受村民欢迎
最近下去走访,每到一个庄,总有群众问我,“余书记,你们工作队扶贫结束后咱村的‘大学生支教队’还会不会再来啊?”每当有人问起这个问题时,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大家保证:“请大家放心,他们不仅会来,而且以后每年暑期都要来。”
看来连续几年的支教活动,已经深受广大贫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扶贫先扶智和志,教育扶贫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使“输血”和“造血”共同驱动,才能实现长久地脱贫致富。
支教的目的除了让孩子学到必要的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要想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为了让群众放心,最近我们已经与相关大学支教队协商,建立程大村支教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支教活动在工作队撤离后依然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人物小记
余玉奎,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办公室副主任,先后任第四批、第七批选派干部,2017年5月任涡阳县公吉寺镇程大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2019年被涡阳县评为“优秀选派干部”,所在的程大村2019年被亳州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余玉奎/叙述 记者 曾莹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