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小巨人” 渐成“大气候”

到10月底,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占规模工业的16.4%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记者昨日从市经信局获悉,我市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获得全国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市已有3家企业获得这一荣誉称号。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既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持续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培育新动能的要求。截至2020年10月,我市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家、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6.4%,其中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5家。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注册资本金86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63.8亿元,吸纳就业2.6万人,正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经营管理水平、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各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型“单打冠军”“ 隐形冠军”“配套专家”。

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每年优选100户中小企业纳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集中政策资源,加大培育力度。统筹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政策叠加助推效应,“真金白银”扶持。每年申报认定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省市县分别给予60万元、20万元、20万元财政奖励。

我市还大力落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兴工业强市建设政策,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集聚服务资源的能力,健全服务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我市拥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8家,整合带动各类专业服务机构28家,服务中小企业2789家,提供各类服务项目7153项。基本形成了具有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功能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我市着力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落实扶持政策,对获得国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给予50万、20万元一次性奖励。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1家,入驻企业总数2865家,开展服务活动3655次,为企业服务12354次。

我市还疏通体制机制的“堵点”,以“放管服”改革为动力,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创业体制机制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动能。大力推动“证照分离”“照后减证”,逐步实现“照后能营”。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压缩重点事项审批时限,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审批手续压缩至27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登记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1-9月份,全市新增中小企业贷款269.99亿元,同比增长20.89%。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