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谯城区古城镇“王墓”遗址—— 一座充满未解之谜的千年土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古迹星星点点散布在城乡各处。而谯城区古城镇因为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更是有着“千年文明古城”的美誉。在该镇向西两公里许,有个村庄叫王倒坐村,在村子南边,有个俗称“王墓”的土丘。关于这座土丘,因为年代久远,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古墓踪迹已难觅

初冬时节,暖阳高照,没有了夏的急躁和秋的繁忙,乡间空气里充满闲适与恬淡。在古城镇王倒坐村和王寨村之间,有一片田地明显高出周边,高地上麦苗青青,间或有片片秋收后留下的空地,露出土地本来的颜色。路边立着的一块“谯城区文保单位”的标志牌,静静地向路人述说着这片地昔日的故事。

听到记者问起王墓,王寨村95岁的王柴氏告诉记者,在她年轻时,王墓要比现在高得多,至少有村民瓦房的两倍高,后来高处的土不断被人们取走,王墓就逐渐矮了下来。墓前曾经还有石桌、石凳、石香炉等物品,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让人搬走了。

一位村民表示,王倒坐村的由来,就和王墓有关。一般村庄的路,向南朝阳居多,但是,在该村村民心目中,王墓有神灵,不可冲撞、冒犯,所以这个庄的路不能向王墓方向的南面开,只能向北方修路,房子也都面向北方,所以村名叫倒坐村,又因为这个村的村民都是王姓,村名就叫王倒坐村。遗憾的是,记者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房子,由于前几年土地复垦和新村规划,整个村庄整体东移,老房子已经不复存在。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陵墓原来占地有十多亩,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被挖开过,挖出了很多青石条和陶罐等。

多年来,附近的高阁、王菜园、柴庙等村庄村民在打井、挖土时,都能挖出一些五铢钱、宝剑、铜镜、饮酒器皿等文物。有一年,镇里组织植树造林,挖树穴时,就挖出了五铢钱,在当时的《安徽日报》曾有报道。

曾经用王墓的石质构件修建的河闸现已废弃

美丽传说今犹在

悠远的年代必然留下了许多传说。

古辈相传,王墓在过去很灵验,曾给村人提供很多方便。譬如谁家红白喜事,庄上待客缺少瓷器,就头天晚上赶到王墓前烧香磕头,祷告请求一番,说明需要借王爷多少碟子、多少碗、多少酒壶、多少酒盅。第二天天蒙蒙亮,就可以挑着担子到王墓门前的石条上,如数取回所借物品了。办完事,待完客,洗刷干净,再送到墓门前石条上,放一盘鞭炮,表示感谢,就齐了。多少年、多少代,庄里人都得到王墓里王爷的照应。

后来有一年,庄上有个王三孬,为人奸猾,家里办事,到王墓借了三桌瓷器,办完事一看,碗碟花色艳丽好看,真是难见的好物件,越看越喜欢,就藏在家里地窖里,不打算还了。过了三天,王三孬打开地窖一看,几桌瓷器不翼而飞,空欢喜一场。

自打那以后,村里人办事再去王墓借瓷器,就再也借不出来了。

王柴氏说,相传墓地还经常会有野鸡、野马出现,可是怎么抓都抓不住,出于敬畏,人们也不再捕捉这里出现的动物。

墓葬主人成疑问

到底这座大墓里埋葬的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村民表示,有传该墓是东汉思善侯国国君柴文进陵墓。据考,柴文进是西汉末年丞相,后封思善侯国国君。西汉末年,王莽阴谋篡位,柴文进不顾性命偷偷将光武帝刘秀藏在家中。后刘秀起兵败王莽,柴文进被封为忠信侯,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封思善侯。

也有人表示,此为三国大将许褚的墓。根据历史记载,许褚是谯国谯人,即亳州市古城镇人。记者在古城镇政府看到一本1960年编写的《亳县古城人民公社发展史》,上面有关于王墓的记载,“……五四年兴修水利时,王砦(寨)村干部开墓取砖,发现铜盆一个,汉砖若干块,铜钱数枚,钱上字体古怪,今人不识。据当地老人介绍,此墓为三国曹操大将许褚之墓,因许战亡有功,追赠为安靖王,葬于此地,故称王墓。”书中还绘制了墓碑的图形,碑上书有“安靖王许褚之墓”。但据当地人表示,并没有人见到过书中样式的墓碑。

有村民表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兴修附近洺河上的铁佛闸时,的确从王墓拉走了很多石条、石碑等物,上面或许有文字记载。记者随后来到这座水闸,发现水闸已经废弃,水面以上也看不到有与王墓有关的石质构件。

市文物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既没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也没有考古发掘,这座古墓葬的主人是谁,目前没有定论,只能确定是一座汉代古墓。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