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农业中国芯如何突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先发 陈尚营  姜刚 吴慧珺

安徽省全椒县六镇镇大殷村水稻丰收,遍地金黄(10月20日摄) 沈果摄

◇审定多、应用少,屡现“见光死”;模仿多、原创少,刮起“抄袭风”;套包频发、自研少,侵权“没商量”……面对“洋种子”威胁,我国种业市场模仿抄袭严重、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育种创新面临多重难题,主要在于科研和市场“两张皮”,亟待打通“评价链”“保护链”“攻关链”

作为农业“芯片”,种子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命脉。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走访安徽、上海等地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受种业入门门槛较低、科研与市场脱节、管理制度落后等影响,目前仍面临模仿抄袭成风、种子企业小而多小而散、“洋种子”威胁加剧等多重困境,卡脖子隐忧渐显,为种子安全敲响警钟。

业内专家和干部群众建议,保障农产品安全要打牢种质基础关,种业创新要打破唯论文现象,缝合科研和市场“两张皮”,并树立“一盘棋”思维,多管齐下保障种子安全。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607660?channel=weixin  

(来源:瞭望)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