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这个村扶贫大白鹅滞销,一起帮一把…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们的大白鹅都是梨树下放养的,主要食用落叶、草和粮食,都是纯绿色喂养,吃起来健康味美。但是,现在就是不好卖。”12月14日,蒙城县双涧镇王湾村村民刘永看着农场里700多只滞销的大白鹅一筹莫展,希望本报记者能帮忙联系销路。

散养在农场里的大白鹅

滞销:700多只大白鹅销售难

王湾村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扶贫工作开始后,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推动“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帮助村里发展产业,逐渐摆脱贫困村的帽子。

去年,在外经营10多年装修公司的村民刘永受到村里号召返乡创业,创办家庭农场。种植了西瓜、梨树、红薯等作物。今年4月份又养殖了1000多只鹅苗,希望扩大产业,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务工。

“今年4月份的时候,一批鹅苗被引进,前期我们也到外地学习过养殖经验。”刘永说,在经过8个多月的辛苦养殖后,当初那群“毛茸茸很可爱”的小鹅如今变成了漂亮的大白鹅,每只体重达到9 至13 斤,早已可以上市了。但是因为缺乏经验,前期没有签订好收购合同,导致一只只大白鹅没有销路。

刘永展示农场里养的大白鹅

优势:生态喂养健康味美

“这上百亩的梨树林都是大白鹅的活动区域,我们是真正的生态散养。”刘永指着农场内自由奔跑活动的鹅群向记者介绍。在树林里,一只只大白鹅在阳光下悠然自得地嬉戏活动、翩翩起舞,组成一幅生态和谐的美好画卷。

刘永介绍,农场里养殖的大白鹅主要食用杂草、农场里的菜叶和粮食,鹅肉结实肥美、再加上绿色的生态喂养,成为他们养殖的大白鹅的优势。

“我们现在每天都盼着有人来买鹅,希望你们能帮忙宣传宣传。”负责看管农场的刘殿民反复拜托记者,一定要帮忙多吆喝吆喝。

已经64岁的刘殿民患有多种慢性病,且无儿无女,自从刘永的农场开办后,他就把地流转出去,然后负责看管农场,每个月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除了刘殿民外,在农场里还有30名左右的村民务工,其中贫困户近三分之一。

贫困户刘殿民在管理鹅群

价格:生态活鹅13元一斤

刘永介绍,等大白鹅的销售问题解决了,他就开始着手扩大家庭农场的规模,吸纳更多的村民和贫困户到农场务工。

据了解,农场里的现有生态鹅价格偏低于市场价格,现场购买的价格在13元一斤,如果不便到现场购买,农场可帮忙宰杀,真空包装后运往指定地点,价格为20元一斤。“蒙城地区购买的,我们可以送货上门。如果愿意开车来我们村里买鹅,价格还会再低一些。”刘永对记者说。

如果您有意愿购买贫困村的大白鹅,为脱贫攻坚助力,可以拨打本报热线5603456,或者拨打刘永电话:18956751078.

(记者:李锦文 文/图 编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