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冬至日,母亲都要包一顿饺子给我们吃。我国北方地区,饺子这种食品已是司空见惯,但是,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吃一顿饺子却是不易。因为,那时候白面极其稀缺,但凡家里能够存有一点白面的,必定都有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主妇。
母亲就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好手,她积攒的白面不但够我们家包一顿饺子,还能够多余一些送给姥姥。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散发着氤氲的香气,馋得我们直流口水,然而母亲不发话,我们却不能吃。这个时候,母亲会在饭桌上说一些鼓励的话,特别是学习要如何如何,然后才能开吃。看得出,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却寄望于我们有朝一日能够学有所成,飞出乡村去。
久而久之,冬至时节吃饺子这种习俗,便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至于,为什么要在冬至吃饺子,母亲是不知道的,只是告诉我们,这是姥姥告诉她的,冬至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吃饺子可以暖身。是的,当一碗饺子下肚之后,全身顿时便感觉到暖洋洋的。
其实,饺子原名“娇耳”,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之后,在家乡南阳的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可是,前来求医的人太多,一时半会也救治不完,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弟子在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蒸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畅通,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今天,我们已经用不着用娇耳来治疗冻烂的耳朵了,像民谚中所描述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更不会存在了。现在,平时吃饺子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美食,梁实秋曾说过,好吃莫过于饺子,舒服莫过于躺着;冬至和年初一吃饺子,更多是一种习俗的传承和情怀的延续。
如今,母亲年纪大了,像和面与剁馅这样的活计早就力不从心。于是,每到冬至的日子里,我都会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老家,代替母亲干好和面和剁馅的“重活”,然后,装作笨手笨脚的样子,央求母亲去做包饺子这一道工序。看到奶奶步履蹒跚地包饺子、下饺子,才刚上小学的女儿天真地对我说:“爸爸,超市里那么多的饺子,你为什么不买一些呢?你看,奶奶都干不动了呀!”我笑了笑,摸了摸她的脑袋。怎么向她解释呢?她还小,现在不懂,也许到她长大的时候,她才会明白,有一种爱叫“被需要”。
端坐在饭桌前,就像小时候一样,享受了母亲的照顾,并且细声慢语地拉着家常。虽然,这是我和妻子刻意创造的节日仪式感和天伦之乐的氛围,但是,从父亲和母亲停不住的满脸笑意上,我感觉,在冬至日,吃在嘴里的饺子是那样的香,那样的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