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让“幸福村”的生活更幸福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0年第50周

随着冬至的到来,天气越来越冷了,按照这边的习俗家家户户都在炸馓子、晒细粉、包饺子,村里处处都是热闹的场景。元旦很快就要到了,总结即将过去的一年,最大的收获和礼物就是今年村里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我们孙庙乡幸福村终于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王健(右)到村民家中走访

搭建扶贫就业平台

12月21日,冬至,天气严寒,村里的扶贫车间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正在操作机器加工电动车挡风被。这里的工人大多是当地贫困家庭的妇女,“我在这里工作三年了,就在家门口上班,既方便照顾孩子又能补贴家用,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说起车间的工作,脱贫户邓利真满面笑容。

看着一片忙碌的车间,我的记忆回到了刚来扶贫时的场景。扶贫车间是我们争取的第一个项目,600平方米的车间建成后一段时间无企业入驻,看到空置的车间,我是整夜睡不着觉。后来通过利辛县工业园区介绍,创办恒旭纱业的孙庙人李敏回到家乡,利用幸福村扶贫车间厂房,建起了利辛恒旭纱业有限公司,生产电动车挡风被、丝网纱门等产品。

公司每年付给村扶贫车间租金27000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此外,企业每年还带动就业群众1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50人,年纪较大或行动不便的工人可让他们在家工作,工作场所比较灵活。“扶贫车间”的工作能为他们带来每年每人1.5万元至3万元的收入。

“现在天冷了,正是电动车挡风被热卖的时候,我们厂里每天都很忙碌。”见到我来,车间负责人表示,车间现在用工量很大,只要有意愿来工作的村民随时可以报名培训然后上岗就业。想到村民能在家门口稳定工作,我心里又踏实了不少。

做村民们的贴心人

从扶贫车间出来后,我又来到敬老院看望脱贫户夏怀朋。见到夏怀朋的时候,他正靠在屋内的窗边晒太阳。见到我和扶贫工作队的人来,立刻高兴地跟我们挥手打招呼。“我们中午食堂做了饺子,我吃了一大碗呢,现在晒晒太阳身上暖和和的。”夏怀朋开心地对我说道。

夏怀朋几年前摔伤一直未恢复,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之前因儿子上学没有人照顾他,常常一天都吃不了一顿饱饭。

我刚到村扶贫的第二天得知夏怀朋的情况后,就立刻到他家中走访并送去基本生活用品。看到屋内漏雨,墙体裂缝,房间只有2张硬板床和一个做饭的铁锅,我很心酸。我很快就和乡扶贫办、民政办联系,通过房屋鉴定,对他家房屋进行危房改造,并给他送去了病人多功能床和被褥,为其申请办理了低保,同时动员夏怀朋亲戚帮助照料其起居。

后期,由于儿子毕业外出务工,夏怀朋病情恶化,我向乡领导汇报后,与乡敬老院协调,协助其办理敬老院入住手续。现在,生活在敬老院的夏怀朋不仅吃穿喝不用发愁,还得到了良好的照顾,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多亏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能让我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夏怀朋感激地说,之前瘫痪在床的时候一心想着等死,从没想到晚年生活能过得那么好。

谋划乡村产业发展

从来到村里扶贫那刻起,我就深知:要想致富奔小康,产业发展须兴旺。几年来,我和扶贫工作队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调研村产业发展,结合村实际,在原有基础上,开展特色种植,流转土地,转变产业发展单一模式,走订单农业。

我们通过引导张浩专业合作社和深圳大型农业公司签订订单形式,采取公司+农户,新建700亩紫薯种植基地,引进优良品种,经济效益良好,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用工60余人次,增加贫困村民的收入。积极争取芜湖弋江区120万元帮扶项目,在幸福村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厂房,为蔬菜深加工提供保障。工作队还支持贫困户自我发展,发展自种自养,持续增加稳定收入,2020年我们村搞养殖47户,发放补贴42.43万元。

今年我们幸福村贫困人口全部如期实现稳定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80.18万元。我很高兴能在脱贫攻坚的收官阶段,陪着幸福村的村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王健/叙述 记者 李锦文/整理)

人物小记

王健,中共党员,利辛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现任利辛县孙庙乡幸福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参加扶贫以来,吃住在村,抓党建促脱贫,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积极走访了解民情,引导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