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47.1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8.8%,圆满完成了大气污染防治年度任务。同时,我市也圆满完成了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十三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十三五"以来,我市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坚持高位全力推进,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坚持书记、市长、分管市长直接调度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根据重点时段每小时空气质量数据,及时会商,精准治污,按“时”管控,以时保天,以天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
加强网格精细管理。我市将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划分为9个大网格、73个中型网格、441个基础网格,9大网格和个别重点中型网格均有市厅级领导干部包保,其中7名为市委常委。建立网格员每日巡查、20分钟应急到岗、疑难问题上报、发现问题即时交办机制,网格吹哨,部门报到。通过手机APP对网格辖区内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管控,及时发现问题,依照《大气污染防治“九查九做”表》定点清除“病灶”。实行突出问题“一次双向交办,二次移交市委督查考核办,三次移交市纪委,加强跟踪问效”。
开展精准有效治理。我市加强建筑工地“六个百分之百”措施落实,强化330余家建筑工地、道路管网施工现场、38家混凝土搅拌站日常监管,完成187个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建筑施工工地视频监控安装联网工作。摸排涉VOCs企业292余家,储罐701个,立案查处9家。整治木材加工企业479家。提升餐饮单位油烟净化效果。完成中药材加工企业烟粉尘治理140余家。实施道路深度保洁,科学实施道路洒水、冲洗、雾炮作业,城区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5%以上,主干道清洁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实行全年禁烧、全面禁烧,严查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连续两年完成“卫星火点数不进入全省前八名”目标。
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拟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工作要点和施工图,加强工作调度,规范项目准入落地。持续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全市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10%,新增新能源公交车占比总量达到80%以上。持续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和工业炉窑煤改气工作,取缔燃煤小锅炉及燃煤设施3500余个。治理“散乱污”企业900余家。通过严格监管倒逼,促进砖瓦行业改造升级,城区周边已拆除复垦砖瓦窑厂30家。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针对白芍脱皮、白术脱须、白芷熏烤环节散煤、生物质、硫磺污染问题开展治理。创新研制了机械化、燃气动力的新型烘炕,全面取代了4000多个原始土炕,有效解决中药材初加工污染问题,又提高了药材初加工生产效率,保障了药农利益。
推进柴油车深度治理。为有效防控机动车排放污染,我市高位推进,精准发力,总投资4532.65万元,构建机动车“天地人车油”一体化监管体系,高质量打好柴油车深度治理专项战役。据统计,2020年10月份以来,亳州市氮氧化物同比下降4.8%,周边地市皆为增长; PM2.5同比下降14 .0%,与周边地市相比降幅最大。
另据了解,根据《安徽省生态保护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要求,“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进一步提高”,我市今年优良天数比例已达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