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星园街道赵瓦房村:城边“穷旮旯” 逆袭“绿富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隆冬时节,行走在涡阳县星园街道赵瓦房村,水泥路畅通无阻;走进村里的温室大棚,顿时春意融融,蔬果飘香,产业蓬勃发展;看村容村貌,整洁美丽,看村民脸上,笑容明媚,整个村庄一派欣欣向荣。

但曾经的赵瓦房村,是省级贫困村,这个现在驱车10多分钟进城的村子,却因为交通闭塞、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成了远近闻名的“穷旮旯”。2014年,赵瓦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364人,贫困发生率达10%,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

近年来,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赵瓦房村大力发展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潜心谋产业,拓宽致富路。2020年,该村建成涡阳长三角蔬菜供应基地示范园区,村集体年收入超140万元,全村贫困户完成清零。远近闻名的“穷旮旯”,逆袭为远近闻名的“绿富美”。

脱贫户丁文侠正在大棚里给西红柿整枝

赵瓦房村村内道路宽阔笔直

变化一 从两头不靠到直通县城

赵瓦房村位于涡阳县城西南方向,从村子驱车往东5公里左右,再一路向南行驶约5公里,即可到达涡阳县城,用时不过10多分钟。

但几年前,赵瓦房村民想进城可没那么便捷。虽然村子两边都有主干公路直通县城,但赵瓦房村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能通达主干公路。这让村庄位置变得十分尴尬,两头不靠,紧邻县城却成了“旮旯子”。

“因为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赵瓦房村守着县城也没发展起来。”赵瓦房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卫星说,这在无形中拉远了城乡距离,无法体现自身的区位优势。

要想富,先修路。针对村里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驻村扶贫工作队千方百计跑项目找资金,改善村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首要的就是修建改造乡村道路,该硬化的硬化,该拓宽的拓宽,该填沟的填沟,该架桥的架桥。

2017年至今,赵瓦房共投入资金近3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先后实施村内路桥建设、电网改造、村室建设、河塘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村共修建村内道路50余公里。现在,赵瓦房村一改交通闭塞的面貌,多条大路通县城。基础设施的完善拉近了城乡距离,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村民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变化二   从空壳村到“菜篮子”

“现在村里是路畅通、人畅快,产业也在此基础上蓬勃发展,咱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村民黄文成说。

2014年之前,赵瓦房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可谓是一穷二白。但现在,该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40万元,可谓是一飞冲天。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赵瓦房村到底有什么法宝?

2017年,赵瓦房村从贫困村出列。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巩固脱贫成效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上,明确“产业兴村、务工富农”的致富思路,提高村子自身造血能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发展红利。

赵瓦房村距离县城不足10公里,县城就是巨大市场。如何抓住?陈卫星说,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区位优势得以凸显,赵瓦房村天然适合发展果蔬种植业。

2019年上半年,驻村工作队多次到山东寿光考察大棚蔬菜产业,学习当地科学种植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并积极争取扶贫资金122万元,流转本村土地40亩,建成9座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西红柿,并注册独具特色的“真柿味”商标。

2020年初,第一季西红柿一上市,就供不应求,一车车蔬菜从宽阔的村路上走向千家万户,仅这一项就为村集体收入贡献40多万元。“这要是以前,西红柿非得烂在地里。”村民黄文成说。

尝到了甜头的赵瓦房村趁热打铁,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又统筹资金2600多万元,于去年9月份建成中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暨涡阳长三角蔬菜供应基地示范园区,园区规划占地435亩,共有温室大棚70座,春秋大棚58座,主要种植西红柿、芹菜和黄瓜,预计年产蔬菜2000吨以上,成为涡阳县乃至长三角的菜篮子。

方向对了,产业发展就快了。短短一年半时间,赵瓦房村的蔬菜大棚从9个跃升至128个,为村集体收入贡献120余万元,每天带动务工约135人次,其中贫困户约40人次,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聚宝棚”。

变化三 从不敢干到抢着干

寒冬腊月,气温已降至零下,赵瓦房村的温室大棚却是温暖如春、绿意盎然。脱贫户丁文侠正在打理西红柿种苗,盯着眼前一株株“摇钱树”,她心里乐开了花。

2020年9月,涡阳长三角蔬菜供应基地示范园区建成投入使用,丁文侠承包了4个蔬菜大棚,在村里的统一安排下种植西红柿。丁文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温室大棚每季可生产西红柿30000斤左右,一年两季,每年可收入8万元左右。再过一个月左右上市,正赶上春节卖个好价钱,到时就是一沓沓钞票了。”丁文侠笑了。

别看现在丁文侠信心满满,刚开始承包的时候心里却是直打鼓。丁文侠当时也算了一笔账:一来是自己从未有过大棚种植经验,二来是每个大棚年租金1.8万元,万一要是种砸了,不仅是白忙活,还要赔上不少钱,“还没刚脱贫呢,不得再返贫?”

和丁文侠一样,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不少。最终,村集体通过多种措施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赵瓦房村将大棚分散到更多村民手中,128个大棚由22户村民分散承租,其中包括4户贫困户,降低风险。同时,村里统一提供技术,村民只管种菜,村里每年花费10余万元,从山东寿光高薪聘请了技术员,统一提供技术支持,统一提供种苗及农资肥料,统一组织销售。另外,赵瓦房村集体仍保留两个大棚,用来实验新品种,试种成功后,面向农户推广,进一步降低种植风险,保护村民的种植积极性。

“不会种也没关系,技术员会手把手指导,跟着村里干准没错。”丁文侠说,技术员每天在微信群里发布通知,啥时候该浇水,啥时候该打叉,啥时候该修剪……她跟着照做就行。

赵瓦房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做法,和以村集体带动村民的经验,得到了本村村民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村民想要承包大棚。

“从不敢干到抢着干,村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陈卫星说,村里还需要扩大温室大棚规模。

赵瓦房村长三角蔬菜供应基地规划图

新愿景  从“菜园子”到“菜篮子”

经过一届届驻村扶贫工作队努力,村民在村集体的带领下,靠着勤劳的双手赢得了更美好的生活。2020年,赵瓦房村实现了贫困户清零,村集体年收入超140万元,远近闻名的“穷旮旯”,逆袭为远近闻名的“绿富美”。

但赵瓦房村没有止步,将从脱贫攻坚无缝对接乡村振兴。

陈卫星说,“十四五”期间,赵瓦房村将依然坚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多种增收途径,该村准备再流转土地1000亩,续建蔬菜大棚200座,全村大棚规模将发展到300多座,年产蔬菜5000吨以上,从现在的“菜园子”,真正成为长三角的“菜篮子”。另外,赵瓦房村还计划利用已有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2021年,村子将对沟塘河田进行全面治理,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把蔬菜供给、采摘、垂钓、观光旅游等几项产业综合发展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为乡村振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