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市各地结合贫困群众实际,从“小处”入手,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今天本版就刊发这样一组来自基层的报道。
小铅笔“描绘”幸福景
工人在铅笔厂内忙碌
亳州新闻网讯 在蒙城县坛城镇张集村有一家名叫“馨悦”的铅笔加工车间,这是该村扶贫基地引进的第一家企业。“别看厂子小,帮助贫困户脱贫可帮了大忙。”蒙城县司法局选派驻村干部李兴凯说。
2019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李兴凯结识了安徽金元达笔业公司的负责人,该企业负责人慷慨解囊,给张集中学一、二、三年级的部分留守学生捐献了近万元的精装书包、铅笔、文具盒、画笔等物品。李兴凯想:“生产学生文具是个好项目,能不能把这家公司引进张集落户生产呢?”看到很多留守妇女接送小孩上学后无事可做,李兴凯更下定了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次耐心的沟通、协调、选址等前期大量繁琐的工作,安徽金元达笔业公司张集车间终于在2019年11月初正式运转起来了。平时在车间上班的有二三十名工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人,根据她们的年龄、身体状况、熟练程度,按件计资,每月都能按时领到1000多元的工资。
“每当看到她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在车间里忙碌的身影,一种荣誉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几个月的艰辛付出,值了!”李兴凯说。(戴树林 记者 曾莹莹 文/图)
小箱包“打开”致富门
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李勤
亳州新闻网讯 “真没想到,我一个残疾人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在蒙城县小涧镇西王集社区富强箱包厂,脱贫户葛翠萍正和工友们忙碌着,拉丝、缝合、剪线、贴花……20多台缝纫机“嗒嗒嗒”响个不停,仿若动人的街舞,跳出幸福的旋律,舞动出甜蜜的生活。
富强箱包厂是西王集社区脱贫户李勤创办的。李勤一家四口人,爱人是肢体残疾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学,长子先天性半身不遂,一家人生活贫困。2014年6月,李勤一家经识别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策帮扶下,2015年底,李勤家光荣脱了贫。
帮扶干部经常到李勤家中宣传贫困户致富典型,这对李勤触动很大,她以前在外地服装厂工作过,就有了创办箱包厂的想法。村里帮助李勤办理了5万元小额信贷,还帮忙招募工人。2016年2月,李勤的富强箱包厂正式运营。目前,在厂里打工的有10多名缝纫工和几名手工制作工人,其中5户贫困户。63岁的谢桥庄脱贫户葛翠萍就是其中之一,她肢体残疾,在家无事做,就来到箱包厂做手工活,每月稳定收入600元左右,活不重离家还近。
对于未来,李勤有着美好的憧憬,她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能学业有成,有好的工作和未来,希望他们能更好地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朱强 胡瑞洋 记者 李鹏 文/图)
小扫把“扫清”创业路
工人在忙着扎扫把
亳州新闻网讯 “可别小看了这些小拖把、大扫帚,这可都是发家致富的好东西。” 涡阳县公吉寺镇龚长营村扫把加工厂的负责人龚长龙说。
近日,在龚长营村村北的扫把加工厂里,五名工人正在忙着搬运竹条、竹枝,把竹枝排好、捆扎成扫把。
“这种黄色的扫把是熟竹子做的,质量要好些,市场售价十五块钱一把,这种青色的扫把质量稍微差点,上面还有很多竹叶,市场售价十三块钱一把。在这里工作的都是本村人,有10多个,大多是六十岁上下的妇女,其中还有贫困户。”该村党支部书记龚保全介绍说。
龚长龙今年48岁,多年在外打工,后来在浙江省余姚市办起了企业,生产加工塑料制品,但是一场大水冲走了他多年的积蓄,厂子冲垮了,还赔了不少钱。2016年,龚长龙夫妻回到老家涡阳县公吉寺镇龚长营村,回到家乡后,他们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时刻想着创业。经过市场调研,龚长龙发现制作扫把、拖把投资小、回本快,效益也不错。于是夫妻二人便决定投资生产扫把和拖把,勇敢地再次踏上创业之路。
“农村需要扫把、城市需要拖把,这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且周围制作扫把、拖把的比较少,市场空间大。”龚长龙说,他们厂里的扫把和拖把主要在本市和附近的太和、界首等地销售。卖给批发部利润还比较可观,除去原料和人工,一把扫把能挣3块钱左右,一年能够销售10万把扫帚,一把拖把利润也有3块钱,一年能卖两万把,全年总利润二三十万。“以前在外地办厂赔了不少钱,回家乡这几年挣的钱把原来的损失都补上了。”
龚长龙说,在家乡创业,土地是自己的,工人是本村的,村里有不少闲散劳动力和贫困户,在家门口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他们工作非常积极。“在这里干活实行计件工资,每天可以获得60元到120元不等的工资,多劳多得。”一名工人说。(茹金水 记者 曾莹莹 文/图)
小竹篾“编织”小康梦
张明坤正在编制酒篮
亳州新闻网讯 在蒙城县王集乡白果村,脱贫户张明坤最近正在抓紧编制一批定制酒篮。在他的手中,一棵棵粗大的竹子经过篾刀劈削变成一根根细小的竹篾,竹篾在他的手里上下翻飞,不一会一个酒篮底座就初具雏形。
张明坤今年75岁,2005年因意外导致右眼损伤,经鉴定属于视力4级残疾,使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2014年,张明坤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张明坤不等不靠,积极寻找摆脱贫困的门路。
年轻时,张明坤经常编制一些农具,如箩筐、簸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器具的要求逐步降低,转而喜欢用竹子编制的工艺品,他失业了。2018年,在白果村村干部的帮助下,张明坤凭借自己的竹编技术,尝试为酒厂编制酒坛竹篮,没想到很受欢迎。
“一个酒篮大概能卖到150元左右,两天就能编一个,现在编制酒篮既是我的爱好,也能够增加收入。”张明坤笑着说。
白果村有不少贫困户都掌握编制竹篮的手艺。桥头自然村的贫困户方道强先天智力残疾,今年已经51岁了,平时一个人生活。他的哥哥方道前一直想给他找一份生计,于是试着教他编制竹篮,没想到方道强很有天赋,编的竹篮有模有样,速度也挺快,有时一天能编两个,每个竹篮的市场价在20元左右,仅靠这一项一年就能增收5000元左右。
2017年方道强顺利脱贫,但闲不住的方道强觉得还有余力,2019年又申请了村级公益性岗位,参加保洁、护塘等工作,又多了一份收入。
下一步,白果村将整合资源,引导更多的贫困户不断学习新的编制技艺,将竹编发展成为“一村一品”示范产业,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小康生活。
近年来,王集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扶贫扶志,取得了突出成效。在扶贫干部的政策宣传、关心关爱下,涌现出许多像张明坤一样的贫困群众不甘贫穷、励志脱贫致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王晴晴 王胜于 记者 李鹏 文/图)
快评
希望这样的“小而精”越多越好
做好扶贫产业,不在于“高大上”,而重在让群众得实惠。
不管是白果村的“小竹篾”、张集村的“小铅笔”,还是龚长营村的“小扫把”、西王集社区的“小箱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符合当地困难群众的实际,“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让很多贫困户甚至残疾人也能发挥自身能力,成功摘掉了穷帽子。扶贫项目“小而精准”,成为这些地方的脱贫制胜之道。
说到底,扶贫产业好不好、强不强,最终要看群众有没有笑脸,腰包“鼓不鼓”。如果只是搞“大呼隆”,看似热热闹闹,群众却不买账,那么,任何扶贫产业都不会有长远发展。只有着眼于困难群众的实际,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才能确保脱贫成效。
小铅笔、小箱包、小竹篾、小扫把……希望这样的“小而精”越多越好,让我们从小处入手,书写出脱贫攻坚这篇大文章的一个个生动章节。(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