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
近年来,我市将挖掘、整理出版旧志工作,作为弘扬亳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工程。日前,由中共亳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人员点校整理的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面世。
该书是一部集可读与收藏于一体的珍贵历史典籍。该志书的出版,使亳州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的光彩,必将对保存古籍,研究我市历史文化,发挥旧志资政、存史、育人作用,宣传推介亳州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本志书记录亳州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时明金表示,旧志整理出版方式分为影印和点校,所谓点校,就是对古籍标点、校订的简称,是编辑加工古籍使之成为可靠的、便于阅读的出版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点校出来的旧志,就是把它的内容在保持原汁原味的状态之下,给大家呈现出来,把竖体字变成横体字,繁体字变成简体字,并且断好句。”
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是乾隆三十九年由知事郑交泰主修,王云万编纂。该志采用平目体,全书共十三卷,字数约24万字。其中正文十二卷,首一卷,正文分二十四类,加上附录共有三十一目。内容翔实、可靠,详细记载了亳州的历史沿革、物产民俗、名胜古迹等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是研究亳州乃至整个皖北地区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
据记载,亳州旧志目前存世的仅有7部,包括明代1部、清代5部及民国时期1部。近几年我市先后完成了点校整理出版清光绪《亳州志》、清乾隆三年《亳州志》、清顺治《亳州志》和明嘉靖《亳州志》、清道光《亳州志》等书。随着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的出版,我市旧志的整理出版工作也告一段落。
接下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也将督促指导三县整理出版当地的志书。
重修州志意义重大
据文献记载,从明代成化壬寅年(1482)修志始,其后460余年,亳州旧志曾先后纂修十余次,尽叙历史沿革之要略,追忆先贤英杰之功绩,反映经济文化之盛衰。
其中,部分志书出自名家之手,在内容设置和史料考证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旧志中大量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及各种人文史料,不仅是认识亳州、建设亳州的重要信息资源,更是研究亳州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由知事郑交泰主修,王云万编纂。郑交泰,广东香山(即今中山)人,贡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有《书院义田记》 《重修西台崇兴寺碑记》《李成邦传》 《冬夜过赵旗电题壁》等数篇作品收录在本志艺文卷十二中;王云万,江苏无锡人,时掌教柳湖书院,本志艺文中有其作品《烈妇王氏确节传》 《烈女张偶姐传》《封武德郎谢琏传》《耿文宗救荒记》等。
此志倡修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关于修志的动因,书中记载,“旋以庚寅,自阜邑擢牧亳州,州上承雍豫,下达淮泗,夙推紧望,绥辑为难。急索旧志观之,不无缺略,爰有志修草而未逞也。”加之“……州中绅士亦以旧志阔于修者有年,合词请达上宪,俯俞增纂。适锡山香尘王先生掌教柳湖,雅意编摩……”郑交泰下车伊始,感到亳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志书却很陈旧,多年都没有更新。他一直想更新,没有达成,刚好地方绅士乡贤以及掌教柳湖书院的无锡王云万也有此意。于是,郑交泰动议重修州志。
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书影
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书中的插图
大量艺文凸显特色
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的一大特点是,保存了大量的与当地有关的文献,“艺文”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仅碑文就达40余篇。这为考察亳州乃至整个皖北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保存了重要资料。
由于受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该志的纂修者广征博引,详加考证。内容之翔实,证据之确凿,前志无法与之齐观。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宫为之在《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指出:“该志‘艺文’几占全志三分之一,收集了曹植《陈审举之义疏》,欧阳修的《亳州乞致仕第四表》及碑文四十三篇,汇集了一方之文献,为研究亳州市地方史保存了重要资料。”宫为之举了几个例子:亳县是全国四大药地之一,古迹中记载了“唐武德中析城府置药城”,为中国医药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订讹中收有“木兰”,其中云“奏请省视还谯”,为花木兰是亳州人之说提供了依据;是志考据确凿,如《左传》:“帅师伐陈,取焦夷”,之前人们认为是谯、夷两县,纂者通过考证得出:“焦”为“谯县”, “夷”实为“城父”的结论,为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尤其是在历史人物方面,正史中有传,但是较为简略。在此情况下,保存在该志“艺文”中的墓碑往往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明代薛蕙《明史·薛蕙传》对其生平事迹介绍较为简略,而乾隆三十九《亳州志》中所收录的《薛考功墓碑》《薛考功墓铭》两篇碑文,对其生平情况记述得非常详细,此外,这两篇碑文还记载了薛蕙的祖、父辈及兄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