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今,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完美收官,广大脱贫户在物质生活越过越好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充满自信的脱贫群众,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今天本版就刊发这样一组报道,感受贫困群众脱贫之后走进新生活的喜悦之情。
健身舞蹈扭起来
脱贫文艺演出
亳州新闻网讯 “接下来,有请代刘村的‘炫彩广场舞’队上场,大家热烈欢迎!”近日,在蒙城县王集乡举办的“广场舞大赛”中,主持人话音未落,代刘村的张莉就和队员们上台跳起了广场舞。
2017年,张莉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村里的帮扶和自身努力,于2018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因为我患有慢性病,身体不好。幸好遇到好政策,我看病有了保障,就连种花生都有几千块的补助,家里的负担一下子轻松了好多。”张莉高兴地说。
随着日子越过越好,张莉开始积极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这时,张莉听到村里的喇叭里在招广场舞队员,于是报名开始了舞蹈健身之路。
“自从跳上广场舞,我的身体越来越好,心情好了,我又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2020年我还被选进我们村‘炫彩广场舞’队,获得了乡里举办的广场舞三等奖,我要一直坚持跳下去。”张莉说。
广场舞不仅让群众身体越来越好,而且树立了村民脱贫信心,更好地推动了代刘村的“志智”双扶政策。张莉的身体越来越好,和爱人申请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5万元,发展农业种植。夫妻两人踏实肯干,年收入增加了6000多元,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李芹,吃完饭了吗?走,跳舞去……”张莉每天都会习惯性地邀请邻居们去跳舞,这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广场舞,不仅强健了脱贫户的身体,还鼓舞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干劲。(许艳 记者 李鹏 文/图)
主题活动约起来
扶贫产品销售活动现场
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蒙城县王集乡组织开展“感恩共产党 奋进新时代”脱贫攻坚主题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有声有色,受到当地群众欢迎。
在王集社区文体广场上,乡文化站精心准备的脱贫攻坚文艺展演在歌伴舞《舞动青春》中拉开帷幕,整场活动精彩纷呈,紧扣脱贫攻坚主题和本区域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激发了群众的爱国之情和脱贫奔康的决心,展现出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王集农贸市场,一张张制作精良、图文并茂的展板映入眼帘。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背景音乐,来自全乡各村的贫困户争相宣传推介自家的土特产,竹编制品、现挖莲藕、手工红薯片、散养鸡鸭鹅、土鸡蛋、小磨麻油等30余种。
“这次活动举办得非常好,我们的红薯片很受欢迎,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卖掉了两箱,早知道我多带一些过来了。”王集乡庞沟村的薯农满意地说。活动开幕当天,参加消费扶贫的群众有220余人,农产品销售金额达到12000余元。
冬季是农村农闲时期。农业科技人员抓住时机,在王集社区文化礼堂举办“小麦冬季田管技术培训班”,来自全乡的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参加学习培训。科技人员针对冬季小麦田管技术进行讲解,现场传授除草、化控、施肥及治虫科学方法,为确保明年小麦丰产和农民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本次主题活动将持续到2021年6月。(王胜于 记者 李鹏 文/图)
文艺演出嗨起来
村民在欣赏文艺演出
亳州新闻网讯 进入腊月,在蒙城县立仓镇黎明村,悦耳的吟唱伴随着丝竹声从文化大礼堂中传出。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热闹非凡,驱走了冬日的严寒。“过去,大伙儿晒太阳、唠家常,冬季农闲时节村民们处于‘无所事事’是常态。”立仓镇文化站站长乔晓光说,现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大家的文化生活越过越有精气神。
黎明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修建了集大型会议室、图书阅览室、体育锻炼场所为一体的文化大礼堂,为村民提供学习健身娱乐的舒适环境,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使文化服务在基层绽放出崭新的活力。
“以前冬天就是躺被窝、打牌。现在冬天天气冷但大伙儿心不冷,隔三差五聚一场,一起唱唱歌、跳跳舞,看看书、下下棋,感觉棒极了。”村民冯翠说。如今,自发组织的“小文化活动”成为了村民文化生活的常态,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立仓镇把文化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在全镇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书香村居图书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人康复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核心价值观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为群众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舞蹈健身等提供活动场所,让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让乡风文明得到提升。(马文照 记者 李鹏 文/图)
脱贫故事讲起来
亳州新闻网讯 “我虽然是贫困户,但我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我虽然右手残疾,但还有一只手灵活能干,我也一样能奋斗脱贫!”在利辛县孙庙乡阳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分队组织的文艺汇演舞台上,脱贫户夏丁丁这样分享自己的脱贫经历。
今年32岁的夏丁丁家中共有四口人,2016年夏丁丁因车祸右手臂二级残疾,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为其申请了公益岗保洁员、光伏收益分红、残疾人生活补贴、特色种养补贴、低保等精准帮扶。得知夏丁丁的妻子是幼师专业毕业,村委会帮其联系,在家附近的幼儿园上班,这样也方便照顾家里的一双儿女。
在村干部贴心关怀和妻子积极生活态度的影响下,夏丁丁意识到自己不能一蹶不振,要坚强面对挫折做好家中的顶梁柱。于是,他积极配合治疗,右手臂伤势也恢复得很快,虽然不能负重,但是手指慢慢有了一点知觉。通过政府的帮助,夏丁丁又养了20只羊,年均收入2万元左右。
2017年夏丁丁主动向村委会提出脱贫,2020年夏丁丁还和亲戚合伙开了家饭店,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夏丁丁主动加入了阳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分队,经常到各村庄开展文艺汇演和扶贫政策宣传,把自己的脱贫经历分享给其他人。他说:“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我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也要做一些事回馈社会,希望用我的正能量鼓励更多的人靠着奋斗过上好生活。”(李凤兰 周芳丽 记者 李锦文 文/图)
快评:
物质脱贫之后 莫忘“精神脱贫”
当前,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完美收官,我市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广大脱贫户正在向着美好的小康生活坚实迈进。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让广大贫困户实现在物质脱贫之后,也不能忽视“精神脱贫”。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全面小康,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上的富裕,也体现在精神生活上的富足。
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于贫困群众而言,物质脱贫虽然极为重要,但绝非终点。“人无精神不立”,每一个贫困群众只有实现了“精神脱贫”,激活了自身内生动力,才能真正站上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演出跳舞健身、各种文艺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市各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纷纷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丰富脱贫户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物质+精神”同时“富裕”起来的脱贫户,小康生活一定会越过越有“滋味”!(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