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市柴油车保有量多,国三、国四排放标准柴油车占比较大,加之国道G105、G311和省道S309绕城而行,过境柴油车数量较大,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柴油机车尾气排放污染已成为制约打赢蓝天保卫战最大的“拦路虎”、“硬骨头”。
为打好柴油车污染防治专项战役,我市堵疏结合,一是“堵”。科学划定高排放车辆禁限行区,控制国五排放标准以下车辆进城;划定城市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区,限制国三排放标准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二是“疏”。积极探索对高排放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深度治理改造,投资2005.65万元,完成城区及周边乡镇15220辆柴油机车深度治理。通过深度治理,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有效促进了移动源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
科学调研,编制方案。为掌握城区柴油货车辆状况,市生态环境局会同交通运输、公安交警部门深入物流园区、运输公司,多次广泛开展调研,摸清了城区柴油货车车辆类型和底数等基本情况。结合铜陵市、池州市深度治理方案,确定了深度治理标准和技术路线,编制亳州市城区柴油车深度治理方案。
高位推进,形成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委书记汪一光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军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听取各行业柴油(机)车深度治理进度,并对治理工作分阶段安排部署、协调推进,确保各类难点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谁主管的行业谁负责”原则,严格落实驻场监督责任,严把深度治理质量。通过上下联动,形成移动源深度治理工作调度机制,高效推进工作落实。2020年,市委、市政府共召开调度会议30余次,各部门、属地政府及网格共出动人员3000余人次。
协同配合,高效督查。市生态环境局共发放《致广大车主一封信》、《再致致广大车主一封信》2000余份,并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市生态环境局牵头,通过微信工作群每天两次科学调度市直各部门、深度治理公司、汽车修理点、机动车排放检测公司,一天一汇总治理进度和存在问题,督促深度治理公司备足货源,要求汽车修理点和机动车排放检测公司合理调配车辆。
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市政府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提高深度治理车辆奖补标准,扩大奖补范围,调动广大车主的积极性。一是将国四排放标准的重中型柴油货车深度治理奖补标准从每台车4000元提高至15000元。二是将国三重中型柴油货车深度治理纳入补助范围,每台车奖补12000元,共奖补资金1100余万元。三是全面开展周边乡镇农用机械深度治理,市财政全额承担深度治理奖补资金560余万元。
多措并举,突显成效。2020年,市城区范围内共完成1220余辆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深度治理,并开展城区周边乡镇14000余辆柴油农机加装颗粒物捕捉器。预测每年可减少城区PM排放量约54吨,减少NOx排放量近900吨。我市柴油机车深度治理数量、奖励补贴资金额度和资金总量均稳居安徽全省前列。2020年10月份实施深度治理后,11月-12月份亳州市PM2.5、NO2平均值分别为62.4、36.1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同期分别下降19.7%、14.7%,下降幅度较大,尤其是NO2平均值,周边地市皆为增长,唯有亳州市持续下降,秋冬季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为“亳州气质”添蓝,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市将统筹“车、油、路”协同治理,创新监管模式,加大老旧柴油车淘汰力度,加强“天地车人”一体化建设,促进机动车污染监管再上新台阶,有效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