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沙土镇闫楼村:闲置田“苏醒” 黄土生“黄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因为偏僻,耕地面积达1.2万亩的谯城区沙土镇闫楼村成了贫困村,大量土地成了闲置田。脱贫攻坚以来,村里修通了路,闲置的土地也“苏醒”了,变身为“金土地”,帮助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2016年,闫楼村脱贫出列,2020年村里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过去的零达到了60万元。

村民闫万兵利用自家土地搞起育苗生意

贫困户闫加松正在侍弄树苗

变化一  打通“致富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在耕地面积达1.2万亩的谯城区沙土镇闫楼村,土地一度成为“鸡肋”。

据悉,闫楼村紧挨着河南永城,距离镇政府所在地有六七公里,要出村,除了004县道是水泥路,其余全是土路。

闫楼村老支书闫万春谈起村里的土地和昔日的交通状况,感慨万千。“庄稼收成了,就怕下雨,商家都不愿意来收购,就算村民自己想运出去卖,也走不出去,只能眼看着粮食霉在家里。就算天晴了,有人愿意来收了,价格也压得很低。”

闫万春说,村民也知道要修路,也曾经通过“一事一议”,在闫楼自然村修了一条水泥路,但只能解决一个小自然村一部分村民的出行问题,粮食运输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这样,下辖19个自然村,总人口1740户5860人,耕地面积达1.2万亩的闫楼村,因地处偏僻,交通不变,种出的粮食运不出去,肥沃的耕地竟成了“鸡肋”,很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大量土地闲置。

“我们村的土地肥得很,闲置了真是可惜!”闫万春皱着眉头说。

2014年,闫楼村被列为贫困村,村里有贫困户277户491人,贫困发生率达到了8.4%,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260元。

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闫楼村开始修路,从“村村通”到“户户通”,如今已硬化道路48公里,其中高标准农田路网6公里,公交车也开到了村里,大家再也不用为粮食卖不出去发愁了。

变化二  闲置田“生金”

解决了道路问题,接下来是想办法将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让这肥沃的土地发挥作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因为沙土镇与涡阳县义门镇交界,而义门镇是“苔干之乡”,其实,闫楼村的土地也非常适合种植苔干。

于是,闫楼村开始鼓励村民种植苔干,因为苔干种植、收获、晾晒都得靠人工,无法机械化,所以最初愿意种植苔干的只有无法外出打工的农户。“不种不知道,一种吓一跳。” 闫楼村党总支书记闫文亮说,他们没想到,种植苔干的收益比种植小麦高那么多。

闫文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小麦的收益是800元左右,而苔干一亩地平均收入是5000多元,即使是产量不高、效益不好的时候,一亩地也得收入3000多元。

种植苔干效益高,闫楼村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其中,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也主动返乡,将自家闲置的土地种上了苔干,苔干慢慢成了闫楼村的支柱产业。后来,村干部经过考察,发现苔干田里还可以套种辣椒,这样农户的收入能翻一番。农户们纷纷又在苔干地里套种上了辣椒。

“种植小辣椒效益也很可观,一亩地可以收成600到800斤,收入三到五千块钱。近两年,辣椒价格高,有的一亩地都能收入五六千块钱。”闫文亮说。

村民吕辉过去在西安跑运输,看到家乡的苔干和辣椒种植风生水起,便决定返乡搞种植,将自家的19亩土地种植上了苔干、辣椒和中药材。2020年,他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80亩。

“今年我打算和朋友合伙搞连片种植,再流转100亩土地,扩大苔干和辣椒的种植面积。”吕辉说。

这些年,闫楼村的经济作物发展起来了,村民们又有了新烦恼,就是阴雨天气经济作物晾晒难。为了帮助村民解决这一难题,闫楼扶贫工作队多方联系筹集资金,建起了烘干房。“苔干、辣椒、中药材,都要晾晒,遇到阴雨天气,没办法晾晒就麻烦了,对农户的收入会产生很大影响。”闫楼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耿玮说,2020年村烘干房建成投用,很受村民欢迎,当年这座烘干房就为村集体贡献了4万元收入。

闫楼村烘干房

变化三  日子有奔头

本以为“靠不上了”的土地,如今又成了闫楼村村民的“金饭碗”。目前,闫楼村的苔干和辣椒种植面积均达到了4000余亩,参与苔干和辣椒种植的农户有700余户。

“就算外出打工,也不耽误种苔干和辣椒,大家种好之后再出去打工,等收成时再回来。有些回不来的就托管给合作社,总之每人舍得再闲置了。”闫文亮说。

在闫楼村“两委”、扶贫工作队和村民自身的努力下,闫楼村已经不单单种植苔干和辣椒了。近年来,该村大力培养致富能人,鼓励种植大户成立家庭农场,采用“贫困户+合作社”的林业种植模式,带动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海棠种植。还有些村民,在地里种上了中药材、蔬菜,村民闫万兵还靠着土地搞起了蔬菜育苗,周围村庄的农户都到他这里来买菜苗。

说到土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贫困户闫加松最有发言权。

闫加松本与妻子在外务工,妻子因病去世后,他便回到家乡,一边种地,一边抚养两个孩子。其中,小女儿还有肢体残疾,2014年,闫加松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闫加松享受了精准帮扶的相关政策,村里还帮其申请了公益岗位,让他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2016年,他顺利脱贫。

“我有手有脚,政府能帮我的都帮了,我自己也得努力。”闫加松将自己家的八亩地种上了经济作物,不仅有苔干、辣椒、海棠,还有西瓜、白芍、蔬菜。之后,他又承包了亲戚家的土地,现在种植面积已有30亩。

“这些土地全部是我一个人打理,现在是农闲季节,我没事就到地里转转,有时候也去附近找点零活干。”闫加松笑着说,现在他不仅脱了贫,更是致了富,现在大女儿也上了大学,他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新愿景产业再上新台阶

2016年,闫楼村整体脱贫,2020年村里的贫困户实现了全部脱贫,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也由过去的零达到了60万元。

未来,闫楼村还将大力发展苔干等经济作物。制作苔干要剐皮,都是靠人力。村里已经从山东请了技术人员研制剐苔机,如果研制成功,将会大大节省剐苔人力。“我们村种植苔干的大多是散户,都是自己种,自己收,自己剐苔干晾晒,如果有了这样的剐苔机,可以帮他们提高效率。”耿玮说。

闫楼村还计划建设一座冷库,解决苔干等经济作物储存难的问题,此外还能通过冷库储存进行反季节销售,增加效益。

耿玮说,目前闫楼村的散户种植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目前该村正在探索规模化发展之路,让种植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金土地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让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稳。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