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记涡阳县陈大镇尹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计承县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建起就业车间,开办“爱心超市”,实现了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村集体收入今年有望突破40万元;建公厕、搞绿化、装路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8年以来,涡阳县陈大镇尹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计承县,克服家庭困难,当好驻村“三员”,扑下身子,融入村子,挑起担子,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在计承县的带领下,尹庄村的贫困发生率降为零!

消费扶贫,当好“带货员”

久旱逢甘霖。连日来的强降雨,有力缓解了前期持续的旱情和秸秆禁烧工作的压力。6月18日,计承县趁着降雨的空闲,抓紧与省卫健委机关及直属单位和合肥的一些大超市联系,希望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再次解决村民二茬大棚西瓜集中上市问题,“周一解决了一万多斤,今天正准备装车拉走三四千斤,销售额将近三万元。”

“村里的大棚西瓜上市有一个多月了,第一茬瓜的销售就是计书记帮的大忙,通过消费扶贫,帮助我们一下销售了三万多斤西瓜,卖了将近六万元。”尹庄村党总支书记刘书忠说,“西瓜集中上市期间,要是销售跟不上,西瓜肯定会坏的,那损失就大了。”

计承县在帮助采摘西瓜,准备销往合肥

刘书忠是村党总支书记,也是当地的致富能人,他注册的书忠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目前流转土地八九百亩,主要种植西瓜、红薯、小麦及中药材白芍等。常年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有七八个,年收入8000到20000元不等。当下赶上西瓜成熟采摘,临时工比较多,每天有一二十个贫困户干活,工资每人每天五十元。

65岁的姚庄贫困户姚明起夫妇常年在合作社务工,一年能收入两万元左右。加上光伏扶贫、一村一品分红、温氏养猪分红等,家庭年收入超过四万元。“我现在吃住都好,生活很满足。”姚明启乐呵呵地说。

“我这个大棚西瓜项目能搞起来,多亏了计书记带来的3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刘书忠告诉记者,因为大棚西瓜种植技术成熟,风险较低,他之前就想干这个项目,但苦于资金问题,一直没有干成,“现在大棚西瓜搞成了,贫困户可以家门口务工挣钱,村集体有收入,我也能赚点钱。”

“过去的产业扶贫资金多是直接建设大棚,然后出租给种植大户,租金可能会高一些,但风险也大,一旦没人经营,大棚就闲置了,资金都可能回不来。”计承县介绍,如今通过把3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直接注入到合作社的大棚项目,保本分红,每年村集体可以获得2.5万元收益,“这样相当于双赢。”

“只要产品能销掉,就能赚钱。”刘书忠告诉记者,“计承县驻村后,不仅解决了我们合作社的发展资金,还带着伤腿,为我们推销农产品,春节卖粉丝、现在卖西瓜,春节前通过消费扶贫,一下就给我们卖了36万余元的红薯粉丝、干豆角、苔干、黄豆等产品。”

带着伤腿,是怎么回事?原来,去年计承县骑着电瓶车在村里走访时,不慎摔倒,导致腿骨骨折住院。但没等腿好利索,计承县就出院了。“春节前正是农产品热卖的时候,我哪能在医院待住?但今天时间太紧了,今年提前谋划,我再一家一家多跑几趟,争取农产品销售额突破五十万元。”计承县说,只要农产品销路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高,脱贫致富的步子也就快得多。

扶贫扶志,当好“领航员”

6月5日上午,贫困户邓书明来到尹庄村部二楼的“爱心超市”,兑换了一瓶洗衣液。

计承县给贫困户兑换“爱心超市”物品

“来换了很多回了。我是干公益岗位的活,原来护塘、后来护林,现在是村里的‘河长’,看着三四条河,天天骑着电瓶车,看着别让人家倒垃圾。干公益岗位现在每月六百元工资,还有积分,有多少积分,就能来这里换相应的物品。东西虽不值钱,但感觉很光荣。” 邓书明介绍说,他的女儿属于重度残疾,常年需要人照料,2014年其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党的好政策、地里的收成,加上会做饭的手艺,他们家于2016年顺利脱贫,家里的情况正在不断变好。

“爱心超市”不对外营业,货架上摆放着的牙刷、毛巾、洗洁精、洗衣液、被子等生活常用物品,都是计承县通过社会爱心募捐而来,“接受捐赠物资近四万元,村里没有花一分钱,超市只兑换村民的积分,一分一元。村民孝敬父母、劳动或者家里孩子上大学、当兵,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参与秸秆禁烧等都能获得相应的积分,通过积分再换取‘爱心超市’的物品。”计承县介绍说,2018年10月份,尹庄村建立起全县第二家村级“爱心超市”,秉承“爱心扶贫、扶贫扶志”的理念,坚持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提倡多劳多得,激励引导贫困户用勤劳的双手去实现脱贫,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以劳动换取报酬为荣,以等靠要为耻”的思想,很快在全村形成户户比着干、人人拿积分的良好氛围。

贫困户刘书来偶尔也会到“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品。虽然已经70多岁,但他养了二十多只波尔山羊,每天割草喂羊,忙得不亦乐乎。“去年羊卖了一万两千多元。”刘书来是一名老党员,曾任尹庄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因老伴重病致贫,2015年脱贫,如今老伴每年的治疗费自费部分也要超出万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些钱自家能承受得住了。”

谈起最近几年村里的变化,刘书来感慨颇深。他说,他2005年离任时,村里都是土路,一下雨,就出不去;村部就几间破房;都是旱厕,一到夏天,气味难闻,卫生条件差,到处是苍蝇、蚊子。如今,村里修了路、进行了绿化,建起了公厕,人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家门口都有垃圾桶,自家有水冲厕所,真好。”

说起离家不到200米的新公厕,刘书来说,那时经常看到计承县拄着拐杖到工地监工的场景。建公厕,正是计承县右腿骨折出院返村后,除了为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外,干得另一件实事,切实解决了周边群众如厕难的问题。

干好实事,当好“驻村员”

“俺村卫生室条件好,服务还好,看病技术也不错。”6月5日,尹庄村卫生室内,正在等待测量血压的村民纷纷说道。

“你看我们村卫生室,有残疾人康复、中医理疗、健康教育室等,还配备了显示屏、投影仪、桌椅、空调等设施设备,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尹庄村卫生室负责人刘震拉着记者说个不停。

作为省卫建委的选派驻村干部,计承县也非常重视发挥部门优势,除了完善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外,还通过健康扶贫,先后组织省儿童医院、省胸科医院、省中医院、安医一附院等专家来村开展义诊活动,服务对象1000余人次。

“作为驻村工作队长,首先要住村。” 计承县说,这是他对驻村工作的理解。平常是如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计承县更是如此。他迅速返回驻村岗位,带领42名党员战斗在疫情一线,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等方式,加强与贫困户的联系沟通,优化调整2020年“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确保全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

疫情形势趋稳后,计承县又积极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种植、家庭养殖“短平快”项目,申报特色种养殖13户。合理开发乡村公共卫生、消毒保洁、宣传防控等临时公益性岗位23人,优先安排因疫情暂时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同时加强就业信息服务,推动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引导贫困劳动力分批有序错峰外出务工,极大缓解了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

“要想彻底巩固脱贫成果,改变尹庄村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和村‘两委’班子,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计承县坚持实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利用每月党员活动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凝聚村“两委”、村党总支战斗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着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模范作用。结合村“两委”换届,大力推进班子队伍年轻化,将一批政治素质好、引带能力强的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择优选拔到村党组织。2019年村党总支获亳州市五星远教站点称号。

因为儿子高考临近,计承县最近总是争取周末回家陪陪他,“周五晚上回合肥,周日晚上回来,来回需要七八个小时,不方便,但还是想回去一下,总感觉心里有些亏欠。”说起家人,计承县情绪有些低落,母亲已经85岁了,在医院工作的妻子又很忙。“这几年,老人、孩子都照顾得太少了。唯有干好自己的驻村工作,才能算给家人一个交代。”

计承县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2014年,尹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313人,贫困发生率9.99%。经过五年的精准帮扶,截至去年底,尹庄村贫困发生率已降到0.00%。村集体经济也从当年的“几乎为零”,发展到2019年的超过3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40万元。

樱花路、红枫路、梧桐路……在实现所有村庄道路硬化后,今年,尹庄村又投资了几万元开展村庄绿化,“所有道路实现网格化,不需要走回头路,到了明年这个时候,村子一定会更漂亮。”计承县说。

(本报记者 任雷 文/图)

快评:驻村的关键是“驻心”

驻村以来,计承县坚持每年“干两件大事”。2018年,建设村部小食堂、实现村村道路硬化,解决村干部中午吃饭困难和村民出行难;2019年,修建公共厕所、争取扶贫项目,解决附近村民如厕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今年,又落实一个50万的扶贫项目,对村庄进行绿化等,旨在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计承县说的“大事”正是村民心中所盼、所急的事情。干好“大事”的关键是用心。作为驻村干部,只有扑下身子,融入村子,挑起担子,才能赢得群众信任,也才能凝心聚力,带领广大群众一起攻坚克难,实现脱贫致富。

记者:任雷

编辑:奚婷

(责任编辑:奚婷)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