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桥“三变”让贫困“翻篇”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放下锄头成老板 家门就业当工人 零散种植寻“抱团”

                                                                                      侯桥“三变”让贫困“翻篇”

本网讯 有了蔬菜种植基地,村民实现了从种地到当老板的转变;有了扶贫驿站,村民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有了合作社,村民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近年来,涡阳县曹市镇侯桥村精准施策,通过持续助力村民“三变”,让昔日贫困村变成了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自从发展蔬菜种植,我家连续两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人家都说我拿起锄头种菜,放下锄头就是‘菜老板’。”3月24日上午,侯桥村第一批发展蔬菜种植的脱贫户李晨红高兴地说。

侯桥村地处两市三县交界,受位置偏僻、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制约,村民收入较低,“贫困帽”迟迟没有甩掉。2019年,驻村扶贫工作队调研发现,周边县市、企业对蔬菜需求量大,便积极引导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农户+专家+企业”模式发展蔬菜产业。当年就有30余户村民种植了760亩蔬菜,平均每户年增收近万元。

“以前我只会种地、做家务,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进厂当工人,靠自己的双手挣钱。”75岁的脱贫户张芹告诉记者,自从到村里扶贫驿站的箱包厂上班,她每个月能拿到1800元工资,生活愈发充实、富裕。

就业一人脱贫一家。“通过扶志教育,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纷纷表示要靠勤劳的双手致富奔小康。”侯桥村党委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高飞介绍,通过“党支部+企业+贫困户+弱劳动力”的就业扶贫模式,已帮助村民就近就业27人,带动老弱病残等弱劳动力务工80余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2人,引导外出务工76人。

脱贫户李杨家种了3亩秋葵,因为每天采摘量不够一车,他常常要为运输成本的增加而发愁。如今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李杨将秋葵和其他村民的蔬菜一起装车外运,“每趟运输费用最少能省下60元”。

一家一户种植规模小、效益低。在村党委的引导下,村民自行结对成立合作社,促进传统散种向集约化、规模化种植转型。按照“菜农+合作社+企业”的运行模式,统一管理,统一育苗,统一配送。“当前我们村已实现‘产业+就业’的精准扶贫全覆盖,2019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7600元,100户33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侯桥村党委委员王先锋说。

“村里现在产业多了,就业的人多了,老百姓精气神也更足了。”李晨红说,他家的8亩地已全都种了菜苔,今年又流转了25亩土地准备种辣椒,“未来的日子一定能像辣椒一样,越过越红火。”

(记者:任雷 编辑:蒋海涛)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