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季高,亳州最早的中共党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即日起,本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探访亳州红色印记”大型系列报道,透过百年前的阳光,探访铭刻在亳州历史上的那些红色印记,不忘来时路,走好前行路。

两棵老树守护着曾经的革命活动旧址“黉宫”

晚年的魏季高和爱人合照

2021年是特别的一年,我们将要迎来中国共产党的100岁生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值得亳州人骄傲的是,95年前,亳州就出现了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二年,就成立了我市第一个党支部,开始了红色活动,这在皖北地区,和最早建立党支部的宿州市几乎是同时的。

这位我市历史上最早的共产党员,就是涡阳人魏季高。日前,记者来到涡阳,探寻红色足迹,寻访近百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光阴。

革命生涯艰苦卓绝

魏季高,亦名魏一博,1910年出生于涡阳县城。

1925年,年仅15岁的魏季高在宿县省立第十四中学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爆发后,魏季高回涡阳发展党组织,在他的影响下,先后有7名进步青年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涡阳党小组、党支部先后成立,由魏季高任书记,接受中共宿城独支领导,在涡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真理和反帝反封建思想。

查阅地方党史资料,记者看到,当时的斗争形式主要是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在知识分子中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对于大多数还在求学的涡阳党组织成员们来说,开展进步活动并不容易,他们经常遭到地方官僚和土豪劣绅的打击迫害,活动地点也不断转移,“当时环境恶劣,党支部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主要在县城及附近活动,后因遭受反动组织的迫害,没留下什么遗迹。”涡阳县党史办退休干部王玉金表示。

为了启发、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他们广泛散发《中国青年》《向导》《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还创办了刊物《涡上青年》。由于当时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困难,《涡上青年》仅编印了一期,约200份,主要散发在涡、蒙、亳一带,在青年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处捕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日趋严重,涡阳党支部受到严重威胁。记者从家住郑州的魏季高孙子魏欣发来的照片里,看到了魏季高对这段历史的记录,这是他1968年所写的《我的历史》手稿,发黄的公文纸上蓝色的笔迹已经有些模糊:“……回涡阳不久,县府捕人的消息透露出来,当夜出城,又去宿县,以后得知,那天夜间确到我家搜捕了。”随着魏季高等支部成员先后离开涡阳,1930年后中共涡阳支部的活动停止。

后来,魏季高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四期学习,毕业后到杨虎城部1058团做后勤工作。1942年,他同部分党员接受重庆党组织的指示,打入伪军张岚峰部,做地下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魏季高担任煤炭部郑州煤矿机械厂党委书记,1984年离休,1993年在郑州去世。

魏季高曾经就读的县立高等小学旧址,如今已经成为一处美丽的游园

探访当年活动足迹

因为早年就离开了家乡,魏季高的后人都不在本地,记者只能按照史料记载,实地到魏季高当年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地方进行了走访,试图切身体会当年的情形。

在涡阳老城区,记者辗转找到了一个叫“魏胡同”的巷子,据说这里应该是魏季高当年的家。巷子不过百米长,挤挤挨挨的民房与其他地方无异,只有巷口墙上一块“魏胡同”的铭牌较为醒目。记者随机问了一些居民,可能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也可能由于当时的活动比较隐蔽,大家对魏季高的家在哪里几乎毫不知情,一位在巷口摆摊的老者表示,这个胡同只有一家姓魏的,听说当年这一带都是他们家的地方,至于是不是魏季高家的就不知道了。

在魏季高的手稿中,有“出生在一个剥削阶级家庭”的表述;魏欣也表示,听奶奶说,爷爷家当时有着上百亩土地,为了革命,与家庭决裂。“家境颇丰的他本应过上十分安逸的生活,但正是因为接受了革命先进的思想,有着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使得他愿意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颠沛流离甚至付出生命。这在当时,应该是非常的难能可贵。”魏欣说。

在涡阳县老中医院后院,记者找到了魏季高和党支部经常举行活动的“孔子庙”,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黉宫,曾是涡阳最大的一座供奉孔子的古庙。据了解,这里曾经规模宏大,有房屋25间,抗战期间遭日本飞机轰炸和后期破坏,现仅存文昌宫等几间房子,是涡阳仅存的庑殿顶式古迹。如今,两棵粗大的梧桐树静静地守着黉宫,仿佛在默默述说着当年的革命故事。

而在城区一个叫凤凰亭的巷子,魏季高少年时曾经就读的涡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如今建起了新的房子,已经寻不到一丝当年的痕迹了。

探访过程中,虽然人们对那段历史并不了解,但当听说这里曾经是亳州第一位共产党员出生和战斗的地方时,人们纷纷称赞,言语间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

光荣事迹后人铭记

说起爷爷魏季高,电话中,今年52岁的魏欣感慨万千。他表示,生活中,爷爷在他眼里就是一个和蔼的“小老头”,书里写的那些光荣事迹,爷爷从来没有跟他说起过。但是通过和爷爷熟悉的人讲述,他感受到了爷爷的高大形象和人格魅力。

在魏欣看来,爷爷为人勤俭低调,“作为厂党委书记,单位给他配了专车,他从来不坐,每天都是自己坐公交车上下班;单位食堂设有干部餐厅,他还是和工人们一起排队买饭;单位给他分了房子,他说奶奶单位分的有一套够住了,就不要了。他单位从前的司机现在还在我们服务的小区里住着,他每次遇到我,总是说起他们的魏书记,并竖起大拇指,满脸的佩服。”这些,让魏欣感到无比骄傲。

魏欣认为,爷爷骨子里其实也是一个文人,一个知大体识大局、舍生忘死、为崇高理想奋不顾身却还饱含浪漫情怀的文人。“至今我还收藏着他的几个本子,里面是爷爷亲手抄录的毛主席诗词,鲁迅、陈毅、郭沫若、叶剑英等人的诗词,还有悼念周总理的诗歌及部分唐诗宋词。另有一个本子上,抄录、粘贴着红楼梦诗词及评论文章。我记忆中,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占了他满满的一书柜。”

“回望爷爷的一生,是值得后辈铭刻在心永志难忘的一生。他的清正廉洁、公而无私,成为我终身需要追求的目标,他是我的榜样,是我仰望的高峰。我也永远怀念着他。他在物欲面前始终保持着一颗高贵洁净的灵魂,警醒也鼓励着我,使我在喧嚷的尘世间能够一路砥砺前行,洁身自好。”魏欣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